小王子作者完美无缺,不是增无可增,
在解决问题的诸多方法中,最容易想到的是做加法。
心理学家发现,加法意味着得到更多,意味着获取,意味着占有,所以是人的头脑中最常想到的一种办法。
相比于加法而言,减法常常意味着舍弃、放弃、失去这些偏向负面的心理感受。所以减法似乎没有加法那么容易让人接受,甚至很多人压根就不会从这个方向去思考。
但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减法多能带来的好处,并不见得比加法更少。懂得做减法,能够让人体会到更多的奥妙和收获。
《小王子》作者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也指出:“完美无缺,不是增无可增,而是减无可减。”
今天,我就来告诉大家,如何做减法。
第一种情况:减去无用、有害或者成本高的部分。
对于一个人来说,去掉过长的指甲、头发,是一种减法。一个团队,其中有一个成员总是挑拨是非,影响整个团队的凝聚力,让其离开团队,是一种减法。一辆车总是发现电瓶亏电,原因是改装的汽车音响太耗电,于是将其拆除,保证车辆的正常行驶,这也是一种减法。
第二种情况:减去多余的流程和步骤。
比如晾晒衣服,我们常常都是将衣服用洗衣机洗好以后挂到阳台去晾干,等衣服干了从衣架上取下来抱到屋子里堆在床上,然后一件一件地去整理放入衣柜。后来我发现,部分衣服,比如衬衣依然要挂起来,突然我就觉得真是多此一举!对于这些衣服,直接将其与衣架一起拿到卧室挂到衣柜即可!为什么要先取下来再挂上去?
第三种情况:减少耗费时间的事务
过多的选择,就会耗费过多的时间。有些人为了节省时间,就会避免这样的选择。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的衣柜里是几十件一样的黑领高领毛衣和李维斯牛仔裤,以简化服装的选择。奥巴马也有类似的“癖好”,“你看,我只穿灰色或者蓝色的西装,”他在年10月接受《名利场》采访时说,“吃什么,穿什么,这些小事我是不管的,因为有更多大事需要我来决策”。
乔布斯和奥巴马,是因为他们的精力都聚焦在自己的事业上,所以简化了生活中的一些吃穿选择。对于我们来说,学习和了解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生活态度即可。如果你对吃美食和着华衣有兴趣,也大可不必为此羞愧。
第四种情况:减少冗余信息的干扰
公元4世纪的时候,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向拉哥尼亚的都城斯巴达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并给被围困的城邦国王送去一封信,气势逼人地威胁说:“如果我们攻占下你们的城市,必将把它夷为平地。”没多久,腓力二世收到了回信,上面只有一个词:“如果。”
最后,拉哥尼亚带领着他的人民,击败了强大的对手,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想一想,“如果”两字所体现的斗志和决心是如何的力透纸背,再多的文字就是狗尾续貂甚至画蛇添足了。
直到今天,我们有了一个广泛使用的形容词——Laconia,词义是言简意赅,凡是达到这种境界的思维就被称之为“拉哥尼亚思维”。
是文明将人类变得复杂,也许是时候让我们时时提醒自己“大道至简”了。我身边有不少在广汽丰田工作过的朋友,他们说,丰田的日常工作沟通文件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一张纸解决问题。在一张纸上,将问题背景、解决方法等内容都讲清楚,各个流程的签字也在上面列清楚,无论是多复杂的问题,都力求用一张纸搞定,这就极大的减少了一些冗余信息和流程,让工作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第五种情况:减少对思维的约束
人的大脑有很强的想象力。有些时候,需要避免具象化的视觉元素或者太过语言描述,
HelloKitty是一个人人都很熟悉的卡通形象,设计这个形象的公司宣称这不是猫,而是个女孩,但哪个女孩能长成这样?不过没有关系,不管TA是不是猫,总之,TA就是在我们的世界中可以说无处不在的小可爱。为何TA能够俘获全世界无数男女老少的喜爱之心?其中一个隐藏的秘密是,这个形象去“减”去了嘴的。
对于人类而言,嘴是一个能够充分表达情绪的器官,从嘴角的上扬或者下压,能够表达喜悦或者悲伤。但因为人类还有一个“投射”的心理特征,所以当看到没有嘴的HelloKitty,TA的表情是万能的,人的大脑会自行脑补,将自己的情绪投射到HelloKitty上,从而让这个小可爱似乎永远都是和人类心灵相通的伙伴,这就是在设计上,充分利用了人类心理,用“减”实现的伟大设计创意。
在艺术上也有相同的道理。荷兰画家皮特·科内利斯·蒙德里安,风格派运动幕后艺术家和非具象绘画的创始者之一,对后世的建筑、设计等影响很大。蒙德里安推崇以几何图形为绘画的基本元素,与杜斯堡等创立了“风格派”,提倡自己的艺术“新造型主义”。他还认为艺术应根本脱离自然的外在形式,以表现抽象精神为目的,追求人与神统一的绝对境界,也就是现在我们熟知的“纯粹抽象”。这种抽象就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高度简化的萃取,对于后来的包豪斯风格也有直接的影响,而乔布斯影响下的苹果产品,所体现的极简主义,对当今世界的生活理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而在中国画的审美意识中,有着同样的道理和追求。例如我们看八大山人的画,不管是鱼、鸡还是鸟等诸多主题,都是用最少的线条、最少的墨去表现丰富的内容,去彰显内在的韵律。甚至,把所要表现的主体隐去,通过其他元素来间接表达,这种减法艺术则更高一筹。据说历史上,宋徽宗亲自主持一次美术考试,以“竹锁桥边卖酒家”这句诗作为考题,许多考生直接画出桥边的酒家,但考生李唐却独出心裁,完全没有直接画酒家,而是在一簇清翠竹林的侧上方斜挑出一幅酒旗,巧妙表现出诗句中桥边酒家被竹林遮挡的“锁”字的意境。结果,李唐被宋徽宗评为这次美术考试的第一名。
延展知识:
在减法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的是被减的部分,其原有功能如何处理?
比如某公司为了防盗,雇请了一个人加上一条狗驻守在仓库。后来将人减掉了,只剩下狗。最后连狗都不要了,只需要将狗的声音定时播放一下虚张声势即可。在这个过程中,核心功能是防盗,其实是一直在以某种形式保持的。
有些东西,既有用,又有一些害处,怎么办?如果直接减去,某个功能无法替补。这种情况,我儿子给我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案例。他每天都骑车去上学,但一路上他喜欢耍酷,喜欢用自行车玩一些动作,比如原地弹跳、上台阶等等。所以他希望自行车上的附件少一些,让自行车更加灵巧。座位下那把钢丝锁成了他的眼中钉,但那把锁去掉了,自行车停放在学校又不安全。后来他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将锁固定在停车位旁边的铁栏杆上,到了学校他才用锁锁车,离开学校了,他的车上就没有那把锁的负担了。这是将部件和功能一起转移到别处去了。
如果去掉了具有核心功能的部分,将会是什么局面呢?感觉这是不可想象的,就好比一辆车没有车轮了,洗衣机没有电机一样让人产生困惑,但其实这里也有成功案例。
一家生产洗衣液公司,想研发创新产品,扩充生产线。可创新的灵感从哪里来呢?
他们分析了洗衣液的成分:用来去污的活性成分、香精、增加黏性的黏着液。就这么几种东西,怎么创新呢?有人提出能否减去某种成分,最后居然有人大胆提出减去用来去污的活性成分。既然都没有去污能力了,还能叫洗衣液吗?公司负责人脑袋一亮,干脆就叫做“衣物清新剂”吧!于是一个新的品类产生了!
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曾经有一种叫做“录音机”的东西,它的组成部分有:磁带盒、录音模块、播音模块和喇叭。后来,索尼创始人之一“井深大”要求公司开发一款减掉录音模块和喇叭的,不能录音的机器,推出两个月卖了5万台,之后这款产品的全球销量超过2亿台,这就是划时代的:随身听。
学会做减法,世界大不同!你学会了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5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