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岁借展人借出30多年的时代记忆
北京中科医院在哪里 https://m.39.net/pf/a_4620139.html01:05“好雨时节——见证改革开放四川四十年”展览今日在成都博物馆闭幕。本次展览中的两千多件展品均是从社会各界筹集而来。从上世纪70年代末成都人的各式票证,到80年代四川的老牌家电,再到90年代成都街头的“耙耳朵”……这些家庭旧物、工作纪念、个人收藏,涓滴汇成时代长河,展现了40年来四川来城市的变迁和百姓生活的变革。老成都的收藏者本次展出的多个实物展品中,有近60件为一人所贡献。这位慷慨的借展人名叫聂勇,今年46岁。他称自己为“老成都的收藏者”。聂勇是地道的成都人,聂氏家族在成都的居住历史可以追溯到五代以上。整个家族对这座城市有深切的感情,对聂勇的影响非常大。聂勇借展的北东街鸡汤抄手招牌。聂勇从一台收音机开始了收藏之路。年,聂勇的父亲出差到广州,花元买了红灯牌电子管收音机。从此,这台收音机和单田芳的评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喇叭》一起构成了聂勇童年记忆的一座灯塔。年左右,进入而立之年的聂勇也开始怀念起儿时的美好时光,将家中尘封的记忆打开。从父亲上世纪70、80年代购买的电子管收音机、“饭盒”录音机、高级双卡收录机,到90年代末自己组装的落地音箱,再延伸到电视、洗衣机等旧家电,聂勇对老物件的热爱一发不可收拾。聂勇和他的老成都物件收藏。十多年来,聂勇的老物件收藏,已多达上千件,上接民国时期,下跨整个改革开放年代。但聂勇并不是什么都收,他有个原则:“一定要是成都记忆。”如上世纪80年代成都本地产的海洋牌洗衣机、双燕冰箱、效力多牙膏、芙蓉肥皂,“这都是以前成都的几朵金花。”聂勇一开始从家族中收集到不少老成都的旧物,后来又扩展到旧货市场。上世纪80年代的“耙耳朵”(偏三轮)就是其中之一。聂勇借展的偏三轮。“这是最有代表性的(成都老物件),以前就是老公骑车,老婆坐到旁边。然后,老婆指哪里,老公就骑哪里,非常听话。”成都人于是把这种偏三轮亲切地称为“耙耳朵”。时代的摄影师61岁的李豫龙是本次展览中贡献展品最跨界的借展人。衣、食、住、行每个单元都有他的作品。他是一名摄龄30余年的老摄影师。他说,没有这个时代,就没有他的摄影梦。李豫龙上世纪70年代,李豫龙随着上山下乡的大潮到了农村,而后又当了兵,直到年才复员回到成都,成为一个机关单位的保卫干部。在此期间,由于工作需要拍照取证,李豫龙接触到了摄影,并一发不可收拾。年代初,李豫龙辛苦攒下多块钱,买了一台单反照相机,还认认真真地报了摄影函授课程。一有时间,李豫龙就跟着摄影沙龙的一帮朋友搞创作。改革开放以后,文艺界思想大解放,掀起一股追求“真实”的风潮。与社会能够产生共鸣的报告文学、现实主义美术、电视纪录片还有纪实摄影都大为活跃。这股风潮一直吹到上世纪90年代,影响到李豫龙对人文和纪实摄影一生的兴趣。年底,李豫龙在成都郊区苏坡乡拍摄了一组竹编老手工艺人的照片,投到了《四川科技报》,竟被选用刊登。这大大鼓舞了李豫龙。而且借由这个机会,李豫龙还学会了采访和撰写新闻图片说明。此后李豫龙为一家行业报社拍摄了一段时间新闻照片,萌发成为职业摄影师的野心。年,李豫龙在机关单位呆了14年后,有了转正成为公务员的机会。他犹豫了数个月,结果在亲友一致的反对声中,决定辞去福利优厚的机关工作,投身新闻摄影。从年底走出机关大门至年退休,李豫龙在报社做了22年摄影记者,用摄影镜头见证了成都的发展变化和四川百姓的生活变革。李豫龙反复对封面新闻记者说到,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他不可能学上摄影,更不可能有勇气走出体制,圆自己的摄影梦。如今退休了,他开始走上讲台,向普通摄影爱好者传授他的经验和知识,用自己的行动反哺社会。
上一篇文章: 未经授权上传翻唱作品,平台和用户是合理使 下一篇文章: 华为Mate30录音功能全解析位置操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9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