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文明海淀探访中关村村史馆里的新时代
北京中科医院亲身经历 http://hunan.ifeng.com/a/20170705/5797804_0.shtml中关村因海淀而起海淀因中关村而兴上世纪80年代随着大批科技人员下海创业“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初现繁荣端倪90年代中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71个与国际直接联网的国家年,搜狐、新浪、网易三大门户网站齐聚中关村现如今中关村被誉为“中国的硅谷”作为一条连接科技、教育、文化、商业等众多资源的重要街区它正向世界发出海淀最强音曾经的白颐路,如今的中关村大街曾经的电子一条街,如今的中关村科学城中关村在悠悠历史长河中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为此,近年来中关村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紧密结合辖区实际和群众需求,大胆实践、有效创新,将街道文明实践所建在中关村村史馆这座社区博物馆里,保存传承延续社区文化,探索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活动载体和方法途径。万变之历史长河,不变之中关村精神中关村村史馆于年12月建成开放,是展示中关村历史、人文、科技变迁的社区博物馆,也是集展览、教学、互动、交流、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成为中关村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创新文化传播的交流中心,引导居民坚定自信、同心同德的信仰中心。中关村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中关村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所长董智杭介绍,中关村村史馆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由三个部分组成,平米的室内空间、平米的室外空间和一条人文街区,分为展示区和互动区两部分。“地下室和一层是展示区,主要包括《中关村历史展》和《初心·致远——中关村特楼的党员科学家》,楼上二层和室外空间和人文街区是互动区,常态化开展‘村史故事我来讲’、‘村史馆里话四史’‘生境花园’等一系列能够让老百姓互动参加的活动。”老式双卡录音机、、陈旧的书桌、中关村特楼微缩景观……在这里感受中关村的“前世今生”。记者看到,村史馆里丰富的照片和老物件,展示了中关村的聚落演变发展史、科技文化发展史、创新思想发展史以及中关村众多科学家、企业家科学报国、产业报国的故事,讲述了中关村创新创业的伟大进程及宝贵经验,展陈内容与传承历史文化紧密结合、解说宣讲与传播科学理论紧密结合,将中关村的红色历史脉络、科技发展脉络、改革创新脉络、精神谱系脉络交织推进。其中的真实细节、典型人物事例、传统老物件让人深受感染。其中,余件新老展品由辖区居民捐赠。村史馆还收藏了近百位居住在辖区的院士手印和寄语,朴素的话语,蕴含了对科学事业的满腔热忱、报效祖国的拳拳之心,也是一代代科学家精神传承的见证。绘一张“红色名片”,理想信念扎根心中中关村村史馆是中关村地区的“红色名片”,除了日常参观,村史馆还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政策宣讲以及丰富活跃的文化活动,大力弘扬共筑美好生活梦想的时代新风。“村史馆里话四史”主题教育活动:打造《中关村之路》系列精品党课,课程内容包括《一座见证民族复兴的百年车站》、《中关村特楼的党员科学家》、《四位中关村老党员心中的国之大者》、《从“两不四自”原则中感悟中关村的企业家精神》四堂主题党课。展馆还丰富和创新现场教学形式,设计开发了以清华园车站和中关村特楼为原型的创意活动材料包——光耀百年纸雕灯,将党课学习内容和创意纸艺融为一体,通过亲手制作这些重要的历史场景,让群众获得更具沉浸感的学习体验。“村史故事我来讲”主题教育活动:与双榆树中心小学合作组建了有36名小宣讲员的红领巾志愿宣讲团,用青少年熟悉的话语和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讲述中关村故事、科学家故事和祖国科技发展的历程,让青少年从“聆听者”、“观看者”转变成为“讲述者”、“传播者”,努力在下一代心中撒下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种子,带动更多青少年铭记光荣历史、坚定理想信念。“生境花园我来建”主题志愿活动:将村史馆南侧拆违后的近平米闲置空地变为低成本、低维护、可持续的小微生境花园,打造百姓身边最生动最接地气的实践课堂。年“生境花园我来建”获得了“生物多样性+全球典型案例”和北京地区博物馆优秀教育项目称号。值得一提的是,中关村村史馆自建成开放就引发了社区居民的文化共情和情感共鸣,很多居民主动报名来当志愿讲解员,一支“中关村温度”志愿服务队由此诞生。两年来,村史馆共开展各类志愿服务项目余项/次,惠及地区近四万名居民。打造文化特色品牌,擦亮中关村金字招牌中关村街道将新时代文明实践、政务新媒体和村史馆运维贯通建设,实现了场地共用、活动共办、信息共享,实践活动、阵地运维、工作人员一体化管理。“服务+新闻”依托一套人员运营文明实践、新媒体和村史馆,实现高质量融合发展。文明实践所为街道政务新媒体提供鲜活的宣传案例,政务新媒体的宣传报道增强了文明实践教育引导群众的实效。街道“乐活中关村”
上一篇文章: 这段历史,除了HBO,谁都拍不出来百家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9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