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心理学从老人身边接走留守孩子时,请帮
年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56万人,随迁儿童.45万人,近5年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增加了.86万人,农村留守儿童减少了.2万人。
对孩子,父母,乃至社会而言,留守儿童的减少是一件幸事,唯独对老人而言,代表着又一次无法选择只能接受的失落。
孩子是希望,是未来,无可厚非的我们总是把目光更多的放到了孩子身上;老人的人生早已定型,几乎没有未来可言,但别忘记了,他们还有“现在”。
请在我们以孩子有更好的未来而接走孩子的时候,真挚地为老人做一些准备,对他们说一声谢谢。
别像接下来的老陈一般,幸福而又让人心疼的离去。
老陈的故事
老陈是一名邮差,妻子先他而去,儿子也远赴国外发展,儿媳在生下孙子后也去了国外,家里只剩下嗷嗷待哺的孙子程程。和大部分老人一样,老陈对着孙子甚是疼爱,虽谈不上溺爱,也确是宠溺式的教育方式。
孙子程程很乖巧懂事,上幼儿园的他还会帮忙照顾爷爷:
爷爷有着严重的心脏病,少不更事的程程总是会在爷爷气喘吁吁的时候叮嘱爷爷:“爷爷左上衣口袋,急救盒,舌下含服一片”
程程或许不知道心脏病是什么回事,但他懵懂的知道爷爷身体不好,他也总是蹬着于自己身材不相符的三轮车,载着爷爷回家。路人看着这对爷孙,又是好笑又是夸奖,笑他人小鬼大,夸他懂事乖巧,还有对老陈的羡慕--老陈总是一脸傲娇的迎接路人的好意。
老陈偶尔还要住院,连医院里的医生护士都认识这个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小不点--他总是能在爷爷不在的时候照顾好自己,还会去接爷爷出院。随着身体每况愈下,老陈知道自己撑不了多久了,而儿媳也在此时选择了回国。老陈心里自是高兴的,为孙子高兴,但同时落寞也随之而来。
带程程去机场接妈妈的时候,孩子一见到妈妈就躲到爷爷身后不肯出来,老陈察觉到了此中的尴尬。
程程的乖巧懂事,源自爷爷明白事理的言传身教,此时老陈心里非常明白,自己该从孩子的心里“让位”,让妈妈填补上这个位置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察言观色,谨慎而又体贴:
以往睡觉程程是跟着他的,但今晚开始,程程就要跟妈妈睡了。母子俩在房间嬉闹着,而隔壁房间,只剩下老陈孤寂落寞的身影。
程程喜欢宠物,老陈给他养了一对荷兰猪,但显然妈妈并不喜欢这俩个小家伙,而老陈也察觉到了这一点。程程第一晚和妈妈睡的时候,抱着荷兰猪想介绍自己的两位好朋友,妈妈却是被吓了一跳左右为难,老陈马上就接过荷兰猪,哄程程说让小家伙今晚陪陪自己;吃饭的时候,程程习惯性把荷兰猪放到桌面上喂食,看到妈妈紧皱的眉头,没等她出生,老陈就迅速把笼子提溜到了桌底下;老陈一次又一次地给妈妈扫平重返孩子心智阶梯的障碍,静默无声又充满着自责与失落,这个垂垂老矣的老人家,明事理得让人心疼。新老两代的教育观念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老陈的明事理的让步,程程妈妈充满了感激。只是类似的冲突,同样以静默无声的方式,愈演愈烈。在接程程放学的时候,别的孩子都是径直扑向妈妈,而程程,则直接绕过了妈妈,奔向爷爷的怀抱。
妈妈没说什么,但眼神里的失落却说明了一切,老陈显然也意料不到会有这一出--他太低估自己在程程心中的位置了。有一天和程程放完风筝回到家打开门,曾经脏乱差的狗窝,被儿媳收拾得干干净净,并定下了进门要换鞋、衣帽要挂好的规矩。老陈心里非常清楚,儿媳的做法是对的,儿媳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才是符合当下的潮流。老陈第一次感觉,自己是不是一直在给孙子拉后腿。尤其是在新年的时候,妈妈打算带程程去朋友家吃饭,但程程却坚持要留在家陪着爷爷,于是和妈妈争吵了起来。在门外听着母子两的争吵,老陈心里又是欣慰又是尴尬,欣慰的是孙子没有白疼,知道惦记自己,尴尬的是,自己好像成了母子拉近关系的一堵墙,左右为难。老陈急了,于是他想了另外一个办法:远离心爱的孙子。老陈不顾妈妈的反对,更没有和程程打招呼,在送了程程进入学校后,自己搬回了老房子住,眼里满含泪水。
程程回到家,还没开门就喊着爷爷,可空荡荡的房子那里有爷爷的身影。他认定是妈妈赶走了爷爷,对妈妈发着脾气,连妈妈给他准备的新玩具都扫落一地,打开门,向着老房子的方向一路狂奔。老陈在老房子里,看着孙子画的自己,听着录音机里程程的声音,满脑子都是爷孙的欢乐情景。
程程撕心裂肺的哭喊着,一下下地锤着老房子的房门,一声声地喊着“爷爷!”,只是门后的老陈,强忍伤痛,饱含眼泪却没有开门,还哄着程程,说自己已经和妈妈商量好了。门后泪眼婆娑的老陈不忘叮嘱程程,就像以前程程叮嘱他一般:“爷爷爱程程,可妈妈也爱程程,是吧?”“可爷爷年纪大了...程程,回去吧。”程程还是和妈妈回家了。
很快,老陈的生日到了,程程用自己的积蓄给爷爷买了贺卡,老陈也给程程做了很多风筝。爷孙俩愉快的放完风筝回家,老陈躺在摇椅上歇息着,看着孩子为他布置房子,脸上洋溢着幸福睡了过去。妈妈也赶了过来一起庆祝,程程阻止了妈妈,说爷爷累了,等他把一切布置好再说。只是程程不知道,爷爷再也醒不过来了。程程不明白爷爷怎么就这样离他而去,他想起了爷爷教过他的方法:给爷爷寄信。程程把给爷爷准备的贺卡,系在了风筝线上,把风筝放了起来,把信,寄给天堂的爷爷。
相比于多数孤寡老人,老陈是幸福的,他并不需要承受与孙子分别的心伤,虽然儿媳对孩子的生活习性有种种不满,但那并不是针对他;但老陈的离去,也是让人心疼的,不管方式对错,在人生的最后时光,他仍然燃烧自己,为儿子、为儿媳、为孙子扫平相互的间隙。这种离去的方式,并不是我们所应该期待的。用理智的方式,帮老人和孩子做到成熟分离在心理学上,有三种亲密关系的分离模式:成熟分离:有爱又保持着距离;拒绝分离:彼此(或一方希望)紧紧相黏,如连体婴般不分开;单纯分离:没有爱,彼此(或一方希望)与对方隔离;而只有成熟分离才是健康的。当我们把孩子从老人身边带走的时候,如何帮助祖孙二人成熟分离?
确实,老人已经没有什么“未来”可言,但他们有现在。实际上不管是父母还是祖辈,都不应该紧紧粘着孩子,也不可能和孩子一直相黏。帮助老人找到属于他的群体,找到属于他的生活,让他把对子女、孙子的精神寄托,转移到他自身上去。多数而言,孙子到了读书的年龄不得不“进城”时,爷爷奶奶也尚未到老陈般的垂垂老矣。不妨给老人报个旅游团、老年团体组织,让他们焕发自己的新生。
老人最怕的就是失去自己的存在价值,一方面自己垂垂老矣,身体各项机能早已不复当年,另一个方面,在家庭中,曾经他们是家中的顶梁柱,但现在却要把这个位置交接给子女,这些种种让老人心里一时难以接受--他们即失去了社会地位,又失去了家庭地位,此刻还要面临着失去孙子心中位置的难过。帮助老人找到他的存在价值显得尤为重要。犹如老陈,他有一门好手艺--做风筝,找到让他可以发挥自己特长的地方,让他凸显自己的价值。老人是顽固的,在一些事情上面我们确实难以与他们达成一致,例如一些老人认为儿媳抢走了自己的儿子,而如今又要抢走自己的宝贝孙子,所以处处与儿子儿媳为敌,并且怎么解释,怎么纠正都无法撼动他们的这份认知。他们是被“重男轻女、养儿防老”的思想所哺育长大的,这是他们的世界观,极其稳定,并且他们身边、他们的成长环境中,也尽是各种“事实”来佐证这份认知,如果他们反其道而行之,就会成了同年代人中的异类,遭受难堪。思维上的创新,应该在我们新生代中激荡,但不建立在摧毁老一代的三观中。所以,请给他们应有的关爱、谅解。
老陈所在的年代是比较落后的,那时没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