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富阳,上千件老物件首次展出来这里体
铁皮暖瓶、搪瓷茶杯、“二八”自行车、老式缝纫机、连环画、草鞋……这些物件已经逐渐退出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却也住进了很多人的记忆之中。几十年前,这些老物件也曾聚集在一起,被安放在供销商店的货柜上,等待着顾客用票和钱把它们“换”走。
这些记忆何处寻?到新桐乡小桐洲村去看看,富阳区供销文化展示馆近日正式开馆,这意味着老供销商店在这儿“重生”了。
△富阳区供销文化展示馆
这是一幢两层楼的老房子,墙面“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几个大字还是记忆中的模样。区供销总社投资发展科科长汪雪铭是供销文化展示馆的筹建负责人,他说,这里是富阳范围内保存较为完整的供销社资产,这也是供销文化展示馆选址于此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这座供销文化展示馆是杭州市供销系统首个展示馆。
基本还原了老供销商店的模样
如今的富阳区供销文化展示馆就是原来的新桐乡供销社。四五十年前,新桐乡供销社是富阳很重要的一个供销网点,当时货物基本靠水路运输,新桐有货运码头,这给供销社货物运送提供了极大便利。那时,新桐供销社有平方米范围,现在留下的只有平方米。
供销文化展示馆分为上下两层,一层是老供销商店,二层是文化展示区。走进老供销商店,会有一种穿越的感觉。
日用品、学习用品、食品、电器、农具、纺织用品……这里有上千件物品,你能想到的品类似乎都有。黄芩牙膏、白玉牙膏、上海药皂、三支一捆的铅笔、各种颜色的削笔刀、讲述各种抗战故事的小人书和连环画、形态各异的钟表、黑白电视机、收音机、录音机、电风扇、棉布……柜台上还放着一台老式台秤,旁边是盛放着大白兔奶糖、牛轧糖、旺旺雪饼的透明玻璃罐。
供销商店里还有一个有意思的设计,收银台在商店靠墙的角落里,台面很高,收银员要走台阶到工位上。“当年的收银台还要再高一些。”汪雪铭指着收银台上方拉向柜台的铁丝说,当年的付钱方式也很特别。收银员坐在收银台上,上面固定着若干根铁丝,一根铁丝通往一个营业柜台,上面安装着滑轮和钩子,柜员填好商品单子,将单子和顾客付的钱夹在一起,通过铁丝传到收银台,收银员再用铁夹子夹着发票和零钱,顺着铁丝送回柜台。
△收银台
供销社老员工捐赠物品、指导布置
“这里的物品基本上是供销社的老员工捐赠的。”汪雪铭介绍,“现在看到的西湖牌缝纫机就是我妈捐赠的,它是我妈的嫁妆”。
曹小刚就职于区供销总社供销资产管理公司,母亲洪雅琴今年75岁,曾是新桐乡供销社棉布柜台的柜员,她将收藏着的搪瓷盆、碗、杯子和一卷卷毛线都捐了出来。曹小刚说,母亲就职时正是供销社最兴旺的时候,把老物件捐出来,她非常高兴。供销文化展示馆布置棉布柜台时,她还被专门请到现场作了指导。
曹小刚回忆,原先这幢房子西面有废品收购部,东面是做豆腐的,后面是农产品收购部,还有卖农资产品的,当时小桐洲村种植蘑菇,清理蘑菇也在后面。“现在回想起来都挺有意思的。”他说,在新桐供销社门口还看到过赵晋安修手表,如今赵晋安创办了晋安家电,早已今非昔比。
△展出的部分老物件
在征集老物件过程中,曾就职于环山供销社的孙财水让区供销总社工作人员印象深刻,他捐了好几张老照片和他妻子的社员证,还手写了他的供销故事。
孙财水今年77岁,妻子也曾在供销社工作。“我的青春岁月都在供销社度过,供销社对我来说是美好的回忆。”孙财水捐赠的其中一张照片是他和妻子与环山供销合作社的合影,在照片下方,他还特别做了图片说明,最后一句“几年后,受市场经济冲击,该单位宣告破产、不复存在”,带着满满的遗憾。
全年对外开放,将打造为研学基地
供销文化展示馆的老房子从今年5月正式开始修复,修复、布置都由区供销总社员工亲力亲为。投资发展科职员邵哲伟全程参与,见证了展示馆从无到有。
邵哲伟与同事跑了许多基层供销社搜寻老物件。“得到线索,我们就会去找,很多都是在废旧仓库中找到的。”邵哲伟说。老供销商店的柜台和商品陈列柜也是老物件,都是区供销总社团委书记俞俊骁用新柜子置换来的。“收银台是新做的,但用的材料都是从破旧的柜子上拆下来的板材。”他说。
展示馆二楼分为富阳供销文化展示区和清廉供销文化展示区。其中富阳供销文化展示区由“合作溯源·发展印记”“改革前行·砥砺奋进”“擘画蓝图·再创辉煌”三个篇章组成,呈现富阳供销社从年成立至今,三尺柜台到“供销e家”,从单一的农产品购销和田间地头的引种培植,再到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新合作的历史变迁。
“供销文化展示馆全年对外开放,到时候我们也会邀请老供销员工和当地老百姓来讲老物件背后的故事。”汪雪铭介绍,未来,展示馆将打造成研学基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1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