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文盲不可耻,可耻的是当犯下罪孽

十五岁的少年“一遍遍地为心爱的女人朗读学校要求学生朗读的文学作品:荷马史诗、西塞罗的演讲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老人怎样与鱼、与海搏斗一。”

年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朗读者》是由德国法学家,小说作家,法官,本哈德·施林克于年撰写的长篇小说。

虽然《朗读者》讲述的是36岁单身女人汉娜和15岁男孩夏米之间的惊世爱情,但是书中深层的意思则是是近代德国人对于历史、暴行与原罪的自我鞭笞式的反思。

书中虽然汉娜没有刻意的去作恶,但是却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恶人,让人们不得不去思考,“平庸之恶究竟应不应该被审判?”“平庸之恶”是一种什么样的恶?

汉娜之“恶”,并不是她是一个“恶”人,是她并不知道自己在作“恶”,是她对善恶的辨别为零。

令米夏吃惊的是,再次见到汉娜的时候,汉娜成了一名站在法庭上的纳粹罪犯,她曾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女看守。

汉娜被指控两项罪行,第一是汉娜在集中营中曾经每个月送60名妇女去送死。另一项指控是在一个轰炸的夜里,部队和看守竟然把共计几百名的女犯人,囚禁在一座教堂中,当时有一颗炸弹刚好命中了教堂的尖塔,当火焰滚滚烧起来的时候,看守竟然没有打开大门,让这些人逃生,结果,除了一对母女外,教堂其他的人全部被烧死了。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对米夏的影响非常大,他从来都没有想过汉娜竟会是集中营的一名女看守,这个女人是他年少时爱上的女人,是他至今都无法忘怀的女人,他麻木地听着所有的指控和汉娜的辩解。

而此时汉娜并没有像其他一同被指认的罪犯一样,否认自己的罪行,而是坚定异常地坦诚一切。在汉娜的认知力这只是一项工作,并没有什么不对。

甚至,汉娜认为每个月从奥斯维辛集中营挑选60个妇女去送死,这也是合法的。当法官问汉娜:“难道您不知道您是送那些囚犯去死吗?”汉娜的回答竟是:“当然是知道的,可是新的要来,先来的必须要给后来的让地方。”这就是汉娜简单的认知。

当法官问道:“为什么不打开教堂大门?”汉娜却认为,她坚持不打开已经着火的教堂大门之锁是理所当然,是职责所在,她是看守,她不能让囚犯逃跑。

在受审的整个过程中,汉娜始终认为,她做的不过是一项普通的工作而已,她只是在执行命令而已。

米夏的“恶”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恶”

当法庭上有人指认汉娜是写报告的人的时候,汉娜突然承认了,汉娜的承认就代表汉娜是几乎眼睁睁看着那几百名妇女活活被烧死。

汉娜最终因蓄意谋杀被判终身监禁,但是,让人不知道的是,报告根本不是汉娜写的,因为汉娜根本是一个不识字也不会写字的文盲。汉娜究竟是为什么宁愿承认报告是她虚的,而不要法官进行笔记比对呢?

害怕大家知道她是文盲而觉得羞耻,怕失去了最后的尊严,还是怕在那个小家伙面前失去尊严呢?

米夏是知道汉娜是文盲的事情的,但是,米夏却并没有帮助汉娜辩解,在汉娜庭审几年后他结婚了,可是始终在自责中的米夏过得并不好,他最终还是和妻子离婚了。

最终,米夏拿起录音机为汉娜朗读起来,他吧录音机和磁带寄给了服刑的汉娜,而在狱中的汉娜也学会了朗读和写字,汉娜会写字问候米夏,米夏会邮寄朗读磁带给汉娜。

直到米夏接到汉娜在出狱前一天上吊自杀的消息,米夏再次陷入良心的谴责,因为在出狱的前一周,米夏到监狱看到身材臃肿,一身老人味的汉娜,他逃开了......

汉娜为什么自杀留给读者们无限的猜想,是当汉娜读书认字后发现,她在集中营做的事情真的是十恶不赦的,是她无法偿还的罪孽,还是米夏逃开令她绝望。

书中的结尾并没有救赎,米夏永远活在对汉娜的愧疚之中,汉娜也不会得到大家的宽恕,虽然是文盲并不是汉娜的错,但是,这并不是汉娜犯下一个又善于一个罪恶的借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522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