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百科为什么自古以孝为先的中国没有母亲
关于“妈妈”的来历解释首先,单音节的“妈”要比双音节的“妈妈”出现的早很多,上文也提到过,三国时期就已经有“妈”这个称呼了,但书面用语仍然以“母亲”为主。但是到了宋元明清四朝,随着小说、杂剧等半白话文体的出现,口语化的表达变得比较常见了,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妈妈”这个词开始出现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比如:“维年月日,爹爹妈妈以清酌、时果、庶羞之奠,祭于四小娘子之灵。”(宋·汪应辰《祭女四娘子文》)但是和“娘”这个称呼一样,由于古代女子地位低下,所以随着“妈妈”这个口语化的称呼的普及,这个称呼随之也衍生出了许多其它的含义。比如“妈妈”可以指“已婚妇女”或者“年长的已婚妇女”。今人称妇人为妈妈。”(《席上腐谈》一元·俞攻)“员外张士廉,年过六旬,妈妈死后,孑然一身,并无儿女。”(《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全答》)“妈妈”也指老年女仆。“林黛玉先笑道:这是你妈妈和袭人叫嚷呢。”(清·曹雪芹《红楼梦》)所以,不管是“娘”、“母亲”还是“妈妈”,亦或者“社”、“阿家”、“姐姐”,古人对母亲的称呼可谓多种多样,而且由于古人书面用语和口语有很大区别,这给后人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而最大的麻烦其实还在于古代发音的问题。古代没有录音机,所以你很难搞清这个字究竟在那个语境下怎么发音,此外还有各地方言的差异等等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有母亲节,许多国家的母亲节也不是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挪威:母亲节定于2月的第二个星期天。阿根廷:则在10月的第二个星期天庆祝母亲节。黎巴嫩:在春天的第一天庆祝母亲节。南非:母亲节则定于5月的第一个星期天。埃及: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五是母亲节。法国:每年5月29日是法国的母亲节。泰国:每年的8月12日是母亲节。中国是一个极为注重礼法的国家,对比西方文化,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但我们现在过的母亲节却是一个正宗的“洋节”。母亲节的传统起源于古希腊。古希腊的母亲节并不是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而是在1月8日,古希腊人向希腊众神之母瑞亚致敬。我们现在过得母亲节是来自美国,年,美国修女安娜.查维斯夫人发起向各界发起的呼吁,“但愿在某处、某时,会有人创立一个母亲节,纪念和赞扬美国与全世界的母亲。”年,美利坚合众国国会正式命名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此后,母亲节便在各国开展。重视孝道的中国古代为什么不设一个母亲节呢?的确,中国古代特别为女性设定的节日并不多。但在非常讲究礼法的那个时代,对子女来说,只要在家,每天都是父亲节、母亲节,哪一天都得孝敬父母,尽孝道,只要在家,天天都要给父母请安,孝敬父母,关爱家长不只是一天纪念的事。中国没有专门的设定一个日子来纪念,没有用节日表达某种感情的传统,应该是更希望用中国传统的礼法来强化这种感情,比如儒家说的天地君亲师的道德约束等。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视“孝道”,中国古代把孝看作百善之首,在汉代,一个人如果“孝”是可以被推荐去当官的,这叫“举孝廉”,皇帝更是以“孝”治天下,汉代皇帝的谥号中就都有一个“孝”字,比如我们熟悉的汉武帝,就是“汉孝武帝”。我们熟知的《弟子规》对子女的言行也进行了规范:“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子女在父母以及长辈面前不可大声说话、直呼其名,父母、长辈吩咐你坐、你才可以坐。在父母、长辈面前不可有大的动作。上图/汉文帝亲尝汤药在以前,不孝是最重的罪。“刑三百,罪莫重于不孝。”《吕氏春秋》;在汉代,由于汉朝皇帝出了名的多孝子,当时“不孝罪”被判“弃市”,即直接拖到闹市斩首示众。汉代的选官也被称为的“举孝廉”,从汉惠帝开“举孝授官”之先河后,无论朝代如何更迭,“以孝选官”的现象承袭相沿,继续存在于历代选官的体系中。西周时期,“孝”带有封建宗教色彩,作为伦理观念被正式被提出。“孝”被赋予两层含义:第一层为尊祖敬宗:奉献供品,祭祀祖先。第二层为传宗接代:延续后嗣,生生不息。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孔子继承发展并改造西周的“孝”,将“孝”和“敬”相结合。“孝”应建立在“敬”的基础上,单纯在物质上满足父母,尚不足以为孝,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藉,此为“敬”。“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敬”是孝道的精神本质。孔子将孝与守礼结合在一起,将“敬”要符合礼看作是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无论父母生前或死后,都应按照礼的规定来行孝。孟子曾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国传统观念中,后代对祖先的祭祀可使得祖先的灵魂可以得到安息,血脉代宗祠之中的香火不灭是汉族人的信仰和精神寄托,不娶无子是最大的不孝。敬天法祖、强调传后,体现了中国的传统孝道。曾子是儒家孝理论的集大成者。强调实践孝道与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曾子认为,提高修养的方法,在于孝的实践与内心的反省,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参悟,不断地开阔心灵的领域。“吾日三省吾身”,用内心的反省来检验自己的举止是否合乎道德的原则。纵观历史上,那些有建树、有所出息的名人,大都深受其母亲思想之熏陶,从而也成就了他们的人生。这些母亲中,最为着名莫过于中国“四大贤母”,她们分别是:孟母、陶母、欧母、岳母。就是这样四位伟大的母亲,她们的事迹被广为传颂,她们的儿子成为国家的栋梁,影响中华儿女一生,并成为学习的典范。1.孟母三迁孟母三迁:孟母乃孟子之母仉(zhang三声)氏。战国时人,以教子有方著称。孟子3岁丧父,靠妈妈教养长大成人,并成为后世儒家追慕向往的亚圣,孟母也留下了“孟母三迁”、“断杼教子”等教子佳话。2.陶母陶母是东晋陶侃之母。陶侃是一代名将,在稳定东晋初年动荡不安的政局上,很有建树。而当时陶母“截发筵宾”、“封坛退鲊”的教子故事也广为流传。3.欧母欧母是一个意志坚强的女人,她家穷志不穷,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将儿子养大,并用最原始的方式教欧阳修识字--这便是着名的“画荻教子”:欧阳修五岁时,欧母便教他读书识字、做人处事的道理。只是当时家里穷,家里没钱买笔墨纸砚,欧母只好用芦苇杆代替,然后在地上铺一些沙,把地当纸,一笔一画地教欧阳修写字。欧阳修在当官期间,积极支持范仲淹维持新法,后因此被贬职。但欧母并没有抱怨儿子的仕途不济,而是宽慰儿子说:“你为正义被贬职,不能说不光彩。我们家过惯了贫寒的生活,你只要思想上没有负担,精神不衰,我就高兴。有母如此,儿子焉能不伟大?4.岳母岳母刺字:姚太夫人是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妈妈,她作为母教典范和妇女楷模,在国家危亡的时候,励子从戎,把“精忠报国”4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后来岳飞终成为一代有名的抗金英雄,为历代人民所敬仰。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四大贤母”,她们教子的故事,充分说明了母亲的重要及伟大。打个电话问候您的母亲吧?她也许在电话的另一头想念你却不敢打扰你。不管你多么成功,有多少成绩,不管你多么有钱,有多少功名。都不要忘记常回家看看,母亲在,你就是孩子,母亲无,谁当你是孩子?母亲节快到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人间最宝贵的是亲情,一旦失去,就是永远,切记:珍惜!母亲节,祝愿所有母亲永远健康长寿!资料来源:部分资料来源网络。我们注重分享,感谢您的阅读。声明:本文仅供参考。
上一篇文章: 教师刘国方筹办民俗博物馆,一心想留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9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