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一串黄桷兰别在身上,就是成都人烟火气里

年的时候,有外地朋友到成都来耍,中午想坐个三轮。给了师傅十元钱然后说明目的地,师傅却用报纸盖住自己的头,一言不发。外地朋友就很奇怪:有钱挣都不挣?三轮车师傅盖住脸的报纸被风吹得翘起来一个小角,带出一句:我要眯一会儿,你找他。顺手指了指旁边那辆三轮车上,等待拉客的兄弟伙。吃了半个闭门羹的外地朋友无奈,只能总结性地发言,说不管阶层,也无论收入,成都人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必须要保证。图-

油子子没睡醒依然坚持出来喝茶的成都人是的,外地朋友一说起成都,都爱把“生活品质”四个字挂在嘴边。觉得成都人天性热爱自由,从来都是享受生活,而不是背上生活的重担在人间游走。但成都人听到这种话,通常都是老爷爷看手机式地摆手。比起正襟危坐地谈“生活品质”,他们更希望以一种舒服的口气来把这场龙门阵摆得绘声绘色精彩绝伦。因为你们说的品质生活啊,走从前的从前开始,就是我们成都人的日常。七十年代:穿喇叭裤、蹬厚底鞋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成都在“妖艳儿”这个词上想要表达的千千万万种想法。刘老大差不多也是在年左右,在成都双桥子附近看到有女娃子穿喇叭裤。当时,哪个女娃子要是穿起喇叭裤坐在男朋友自行车的后座上,穿越街坊邻居视线的瞬间,就是超,就是洋。为了配合喇叭裤的流行趋势,成都妹儿Mandy差不多也是在那一年开始穿起了厚底鞋。Mandy在当时,因为穿厚底鞋还闹过一个笑话。有天她下班,后面突然有人一路小跑起来追她,见天色较暗,Mandy不免心生警惕,被追得无法脱身的时候,她对到后面的黑影大吼:你如果再跟到我,我……我就从鞋子上跳下去。八十年代:看电视机、听录音机小李清楚地记得,他们家大概是在年左右,有了第一台电视机。凯歌牌,黑白,十四寸。当时小李爸爸的单位,一百多号人就分了一张电视机票,最后大家捻纸坨坨分配。图-

艺绽每月工资只有43块钱的刘叔叔最爱听邓丽君,那个时候,他一咬牙花元买了一部卡式录音机,日本三洋的,简直爱不释手。听邓丽君、听刘文正、听费翔听徐小凤……跟三五好友去喝杯小酒的时候,刘叔叔都要把录音机带到,放两首给大家助兴。九十年代:坐茶馆、别黄桷兰李老头儿大概也是在九十年代中期的时候喜欢上坐茶铺的。老李不爱打牌,但是龙门阵多。要么约上几个兄弟伙共赴人民公园鹤鸣茶社谈古论今,要么,就一个人点一杯素茶,有礼有幸地听旁边地人侃侃而谈。那个时候,成都街上就已经有卖黄桷兰的大姐了。好多女娃子爱买黄桷兰,系到衣服扣子上,或拴在腰间皮带扣,只要黄桷兰不蔫,这一身天然的香味就可以实实在在地穿一天。图-

小猪配合饲料九十年代后期至今:乱花渐欲迷人眼

蓬蓬说,他在生活上的品质体现,主要来自小米。去年前夕,蓬蓬看上了小米的行李箱,不过几百元的价格,20寸的大小,精致又实惠,度方向滑轮,真的是说走就走,还是不会卡的那种。大概也是从那时候起,蓬蓬开始时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923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