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连轴转,潍坊扎制花灯传承人王永训

鼠年春节近在眼前,正是大型花灯销售旺季。在潍坊杨家埠,潍坊花灯扎制传承人、47岁的王永训正带领团队加班加点赶工,他们手下的大型花灯将销往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如今,王永训多与钢筋打交道,捆扎技艺也被焊接代替。不仅外表美观,现代技术手段的融入,让花灯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进入新春旺季花灯厂连轴转一根根普通铁丝,一块块平常绸布,经过王永训的弯弯折折便成了一个个妙不可言的花灯。对于他来说,花灯不仅仅是花灯,更是寄托:“花灯不光做工精湛、形态各异,且与我们的民风习俗紧密相连,它承载着古代的文化与历史,更体现了如今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很多人对王永训的印象还停留在潍坊风筝代表人物的时候,他早已经把目光投向了花灯的研究和制作。近日,记者来到王永训的鲁奇花灯厂,上百个已制作好的花灯占据了大量空地,工作人员正在打包,准备将它们发往全国各地。这些大型花灯主题丰富、造型各异:穿着铠甲、手拿武器的十二生肖群像造型惟妙惟肖;一对微微发福的米老鼠花灯,蕴涵着“迎春”和“发财”的美好寓意;怀旧主题的缝纫机、录音机和电视机等花灯别具一格,“穿越”了旧时光……“今年是鼠年,各种中外的老鼠形象花灯都做了很多。”王永训介绍,今年最让他满意的是眼前这套十二生肖,每个2米多高。王永训将十二生肖与传统文化造型相结合,让它们穿上了盔甲。“这套灯从年春就开始着手设计研发,参考了古装影视剧的造型,经过专业团队几个月的设计才最终成形。”王永训说,如今这一套花灯已申请了专利。工厂院子里,满地都是钢条,二三十名工人正在加紧制作各式各样的花灯。工厂内按绘画、裱糊、扎制、组装、质检等工序分成了几个区域,焊工、电工、糊工分工明确。王永训也亲自上手干起来。“年前太忙了,是订单最集中的时候,我们这边连轴转。”王永训说,如今花灯依然是人们庆祝节日、烘托气氛的最佳选择,无论是花灯晚会还是商场节庆,都少不了花灯助阵。为了赶进度,工人们最近一直加班加点。按传承谱系,王永训是潍坊花灯扎制的第16代传人,扎骨架、裱糊、绘画写字、装配,样样精通。王永训的祖辈曾是有名的花灯艺人,制作的花灯堪称一绝,后因各种原因,祖辈们没有将手艺传承下来。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复兴,自幼喜欢绘画艺术的他又将花灯这项几乎消失的技艺拾起来。王永训说,小时候,家家户户挂花灯的热闹景象让他印象深刻。他的父母每到年底都会用高粱秸秆扎制一些祭品,他从小耳濡目染,工作之后又从事传统潍坊风筝行业。上世纪90年代,寒亭棉纺织厂想办春节灯展,邀请他做一些花灯。“风筝的工艺和花灯的工艺很像,对于花灯的热爱和记忆好像又回来了。”于是,他开始研究花灯,试着做了一盏蝴蝶造型的花灯,效果非常好。越来越多的订单找上门,一来二去,他就一头扎进了花灯的制作研究中,一步步开始了自己的花灯制作和创新之路。到各地学习花灯制作融入新元素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王永训先后到苏州、佛山、泉州等地拜师,感受花灯文化的地域差别,潜心学习不同的花灯制作技艺与风格。年,正月十五,他赶到福建福州看花灯展演,参观当地知名的花灯厂,拍回大量影像资料,为后来成立鲁奇花灯厂打下了基础。花灯工艺有古老、精细,纯手工制作的特点,简单的几十道工序,复杂的上百道工序。在一朵荷花造型的花灯架子面前,王永训正均匀地把胶糊上去,“糊裱用的材料是丝绸,丝绸软、结实,做出来很漂亮。”王永训说。裱糊满意后,他拿着喷枪将荷花的红色喷涂得更加艳丽。传统的花灯制作工艺,借助火苗,小小的竹条在手艺人手里能玩出各种造型。这其中,竹子的选择、烤火时间都有门道。王永训介绍,正烤是竹瓤朝里,难度并不是很大,反烤是竹瓤朝外,竹子特别容易断。这几年,灯会上很少能看到竹子做的花灯,王永训现在多与钢筋打交道,捆扎技艺也被焊接代替。王永训说:“用竹子可以做一些小的造型,但做大型的花灯,竹子很难达到坚韧度的要求,咱们现在用了钢筋,可塑性比较强,还结实,各种造型都可以造出来。”王永训表示,竹子在造型规模上受限,需要火烤让其弯曲,还要用线捆绑。王永训指着现场钢筋焊接的骨架介绍,如今,他采用现代工艺,用的材料还能多次利用,传统图案与现代工艺相结合,很受顾客欢迎。现代技术手段的融入,让花灯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记者在现场发现,一条硕大的鱼花灯,闪闪发光,摇头晃尾,还播放着音乐。王永训介绍,利用声光电等技术,花灯可以动起来,原地动、走动都没问题。“里面装了小电机,通过曲轴带动导杆,想叫它哪里动都行。”王永训说。此外,花灯里安装的灯全部采用LED灯,能节省70%以上的电。材料变了,造型新了,传统文化却没有变,融入新元素的潍坊花灯更加绽放出青春风采,融合了风筝文化、年画文化的潍坊花灯申请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王永训制作的花灯远销国内外,还经常受邀到英国、美国、新加坡、泰国等十几个国家做花灯展,当地华人和国际友人的反应热烈——在他们看来,这代表中国。王永训印象中,两年前,有位在泰国华人找他订制一批花灯在当地华人圈做花灯展。因为国外展出,他特别制作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形象的花灯,如十二生肖、龙凤、古代传说和人物等,同时也制作了具有泰国文化元素的花灯。“当地华人都很喜欢,说看到这些灯,好像回到了家乡的春节。”每次在国外参展听到这样的评价,王永训的心中自豪满满。花灯美在骨架上做成容易做精难如今潍坊做花灯的,大部分都在鲁奇花灯厂当手艺人。年出生的张志强就是其中之一。他是潍坊花灯传承人之一,作为寒亭杨家埠村人,从小耳濡目染,对花灯制作有独特的感受。他10多岁时开始学手艺,制作的各式花灯不计其数。张志强的花灯技艺很多都是自己琢磨出来的。后来他也跟着当地扎风筝、扎花灯的老师傅学过,农忙之余,扎花灯一直是他最大的爱好。制作花灯的工具简单:铁丝、布、浆糊……作品要想美轮美奂,功夫全在手上。在现场,张志强的“孔雀开屏”已初见雏形,他正在给孔雀尾巴上色。“要想花灯生动形象,就得研究细节。不下功夫、舍不得花心思可不行。”无论是逼真还是夸张的造型,都离不开神态,要以原型为基础。张志强今年做了一款巨型绿巨人花灯,他提前将所有有关绿巨人的电影看了一遍,从设计到制作,每个细节都心中有数才下手。张志强说,花灯制作从设计造型、制作骨架、装灯到裱糊,每个步骤都不能马虎。一个普通花灯制作至少要花一周时间,精品花灯制作时间要翻倍。先扎骨架,把布裁剪成需要的形状,再一点点将布贴在骨架上,经过彩绘、装饰等复杂工序,花灯才能完成。“骨架的衔接十分重要,唯有细致才能让花灯活灵活现。这活儿看似简单,其实繁琐,做成容易,做精难。”张志强表示,在几大工序中,扎制骨架是最基础最核心的,“它不像泥塑,胖了可以削点,瘦了可以加点。”花灯手艺人扎骨架时,一般只有一张平面图,而俯视图、侧视图等都得在脑子里形成,从比例到神态都有很高的要求。“要求用架子做出肉感来,很难。”张志强说,就比如绿巨人,胳膊上有清晰的肌肉线条,他需要一点点根据原型做出调整,哪里凹进去、哪里凸出来,力度如何,必须精确到分毫,差一点点都会影响到整体造型。他说,扎花灯最讲究“精准”二字,需要安静的环境,全身心投入。生意红火艺人少为传承费尽心思“现在个人很少有购买花灯的,多数是商家或者大型活动现场需要。因此我们的花灯越做越大。”王永训说,花灯是集美术、裱糊等艺术于一体的传统民间手工艺品,种类繁多,传统制作技艺易学难精,它是民间艺人长期实践的智慧结晶。然而它作为一种节令性的手工产品,却不能给花灯艺人带来可观的利润。这些因素,导致了传统花灯制作行业日渐衰退。王永训希望能将这手艺一代代传下去,让其成为中华文化绵延不息的符号。“我们这里所有的产品都是工匠纯手工制作,就花灯也是咱们工人自己绘制的,现在是工匠有,大师无。市场越来越好,但是从事这门行业的人却越来越少了。”王永训说。“也有一些年轻人在学习花灯制作,但想让他们像老一辈艺人那样从吃苦中积累出精髓,却越来越难。”远远望着各式五彩花灯,王永训满眼无奈。如今生意红红火火,但前景并不乐观,因为做这个技艺的人少之又少,年轻人更是极少触及,更别说传承与发扬。王永训这里制作花灯和学习技艺的手艺人多数已经四五十岁以上。为了对年轻人的胃口,王永训为代表的花灯手艺人研究新产品时有意向年轻人靠拢,加入一些科技元素、造型上更年轻化、多样化,比如加入热门戏剧或动画人物。“像这天使的翅膀花灯,可以站在中间拍照。”王永训说,如今,他更多地承担了花灯制作技艺传承教学普及的工作,在他的工坊里,只要有人乐意学习,他都愿意倾力相授。虽然统花灯手艺人越来越少,但潍坊至今仍保留着办灯会的传统,这对于一直坚守的扎灯艺人来说是一种欣慰。让王永训和张志强等手艺人开心的是,有这个平台,能让他们继续做自己喜欢的事,将花灯创作和传播推广作为自己的使命,鼓励一群同样热爱花灯的人一起努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908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