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村大学生的自白寒门能否出贵子,读书
北京中科白癜风爱心公益 http://www.bdfzkyy.com/农村人穷,可他们说,再穷不能穷教育。时至今日,农村的教育依然很“穷”,“穷”到忧伤。贫窭不堪的教育资源记得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校舍经久失修,成为了危房,全校师生的基本人身安全都无法保障。老师走进教室,问我们谁家有空房子,或者是一片空地也好,能借给学校一段时间。那时我家的新房还暂时闲置,于是便自告奋勇,先斩后奏,带着我们学校三个年级的学生浩浩荡荡地把新房的三个大房间改成了教室。一个小学五个年级,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除了我们家收容的三个年级之外,路对面当时还未打交道的邻居收容了一个,还有一个在哪里已经不记得了。我只记得四年级去自己家上学,五年级去对面。邻居家没有空余房间,但进去大门有个很长的通道,我们在通道里齐读语文课文,用录音机听英语听力,抄写数学老师勉强支好的黑板上留下的习题。我们那一届人格外争气,考上大学的人最多,一时间村里人啧啧称道,老师们也觉得脸上有光。如今十多年过去了,村子里的孩子也换了地方读书,是以前的初中,也是一个危房,在08年汶川地震中裂了缝,后来修复加固,想来应该安全无虞吧。我对这所学校很陌生,因为我熟悉的老师渐渐都退休了,新来的年轻人几乎没有认识的,但我知道他们都是附近村子的,是家里小孩的老师。小孩放学回家,我总是爱检查一下他的作业,后来他对此非常排斥,因为我总能在他改过的作业中发现没有被指正的地方,总能在他恼羞成怒后得到一句“老师没让做这个!”他抄在语文书皮上的古诗有刺眼的错别字,因为没要求背,所以理直气壮地拒绝我的“检阅”,对于我解释的诗意更是两眼一抹黑,更别提诗人生平、创作背景了。孩子生怕多学一点,因为老师没教、没要求做就是他最好的借口和挡箭牌。每每这时,我都会在心里无奈叹息,这只不愿跳出井底的小青蛙哪里知道同龄的孩子已经熟背经典,学完了远超教学大纲的知识。爱莫能助的后天环境是农村孩子天生懒惰、不爱学习吗?是他们故步自封、甘于平凡吗?不是,只因性相近,习相远也。就在他们放学后拿着塑料水枪追逐嬉闹时,城里的孩子正背着书包辗转于各个辅导班之间;在他们用《喜洋洋》和《熊出没》打发无聊而又漫长的寒暑假时,城里的孩子已经参加完一次夏令营甚至完成了一场小提琴演奏;在他们为赢得一张卡片沾沾自喜的时候,城里的孩子正在房间研究他准备参赛的飞机模型……孩子们哪里知道,他们渐行渐远的宝贵时光里,社会正在完成残酷的分层。难道农村父母不希望孩子成为人中龙凤吗?也不是,只是他们实在找不到帮孩子出人头地的道路。他们懵懂地感知到孩子需要学习一门才艺,但却求门无路,因为昂贵的钢琴课不可能为了一个家庭开在偏远的乡镇,况且没有几个人能负担得起。送到城里去学习同样不现实,接送吃住都难以解决,所以只能作罢。乡村退休教师或者稍有教学经验的家庭妇女开办的课外辅导班成为了农村孩子唯一的课外安排,也是父母们最大的心理安慰,我的孩子在“开小灶”了,他们不会比别人差了。一个辅导班坐了数十个不同年级的孩子,而老师只有一个。孩子们在这每天额外的一个半小时里,完成的仅仅是课后作业而已。他们的知识不因这一个半小时充实,成绩不因这一个半小时进步。不过是换个地方写作业罢了。这就是他们的课外辅导,这就是他们沉浸在动画片中直至昏昏睡去的理由。在他们的认知里,书本已然和快乐对立起来,学习是不得不应付的差事,只要交了差就和自己无关了。渐渐地,他们彻底厌恶了学习,也没有培养起任何兴趣,只有虚拟的画面无限地接纳他们,使他们不用思考就能得到慰藉和快乐。失之东隅的兴趣理想农村小孩的兴趣总是得不到重视和培养。他们喜欢的东西如果跟学习无关,便会被认定为不学无术,一定要扼杀在摇篮中。阅读的兴趣更无从培养,因为父母也不看书。没有阅读的氛围,也没有阅读的习惯,孩子们通过书本认识世界的大门被紧紧关上了。他们旺盛的求知欲和丰富的想象力本应与奇妙的文字世界碰撞,生根发芽,长出美丽的花朵。但这片精神花园却因久久得不到浇灌而枯竭殆尽。记得这次寒假小孩的语文作业中有一项,要求阅读一本好书,然后写读书笔记。我一直惦念着期待看到这个作业的成果,但当我看到他所谓的“阅读笔记”时,失望,愤怒,悲哀,不知道哪个更多一点。因为笔记本上赫然抄录着“满脸麻子”“咔嚓”“美丽”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优美词句”。稀疏的行距、潦草的字体无不昭示着他对于这份作业的态度。更加可悲的是他甚至不知道什么是一本好书!当我问到你打算读哪本书的时候他迅速说出了准备好的答案:“作文大全!”他在害怕读书,拒绝接受新知。那本作文大全从三年级读到了四年级,每每被强制要求读书时就拿出来装腔作势,而早时买给他的那些儿童读本早就不知所踪。一次到表姐家做客,客厅的角落放置了一个小书柜,竖满了小外甥读过的书,对此表姐也只是淡淡一笑,不以为然,“那都是他以前看过的了。”他的孩子很优秀,情商也很高,小小年纪就很有自己的主见。他非常崇拜一位小提琴大师,在去年还拿到了大师的签名。表姐把他们的合照发到了朋友圈,骄傲地说到“儿子主动前去和偶像合影了”,且不说他的英语是否熟练,琴技是否高超,光是勇气和自信就让我看到了同龄农村孩子和他之间的巨大差距。过年来我们家做客,会对在厨房忙碌的母亲连连致谢,收到压岁钱不忘鞠躬祝好。家里的孩子也很善良,收到压岁钱后也很开心,想对长辈表示感谢,但他们太过羞涩,腼腆一笑后便躲在了大人背后。当一个孩子不敢在人前表现自己的时候,其实是不自信大过腼腆。他们能够感受到自己与城里的孩子在物质条件上的差距,慢慢地,自卑感开始在心底根植,直到他们离开家庭的堡垒,走进了大学,与那些城里孩子融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会直观地感受到农村信息的闭塞,资源的匮乏和略显暗淡的自己。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并没有找到突破自己的出路,就像儿时完成作业之后就肆无忌惮地看动画片一样,下了课他们就回到宿舍,打开网络游戏,彻夜奋战。他们的高中为了提高升学率,迷恋军事化管理,让他们彻底失去了自学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进入大学,如同从监狱中被释放,补偿心里被无限放大,而他们的父母只知孩子是光鲜亮丽的大学生,以为毕了业他们就能赚大钱了。得鱼忘筌的教育本质从大学毕业的农村孩子迎来了人生第一次淘汰赛。失去了一切庇护,社会的规则既陌生又残酷。这时他们才恍然大悟,从一开始,他们就折戟沉沙了。记得大学老师曾在课堂上分享她的育儿心得,冬天,她会抱着宝宝接一片飞舞的雪花,告诉他这冰凉的晶体是雪;让小手碰触暖气片,告诉他这能弄取暖的物件是暖气。她在有意识的培养孩子认识世界的能力。可爱的英语老师则会小心翼翼地保护孩子的童心,以至于他的孩子坚信床头袜子里的礼物就是圣诞老人送的。农村的父母不应该被责怪,文化程度不高不是他们所能选择的。他们希望孩子走出农村,不要再受他们所受的苦,教育是他们唯一的希望。可是教育从来不只是教书,育人的职责不该是虚设。读研期间,有位老师说起了他刚上幼儿园的孩子。他说孩子不想去上学他不会勉强,因为知识是学不完的,那也不是孩子的立身之本。在农村父母看来,有了知识才会有出头之日,知识不是立身之本什么才是?道理很简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书是鱼,育人是渔;物质是鱼,精神是渔。鱼取之不尽,渔用之不竭。农村教育缺就缺在了“渔”上。试问学生背完千古流传的佳作而不能共情,岂非得鱼忘筌,学习的意义又在哪里?到头来还学生却要张冠李戴,错怪应试教育把自己培养成了考试的机器。因此,师资力量建设才是农村最为急需的教育资源。而在授人以渔的神圣职责上,学校和家长同样任重道远。把孩子的教育完全归责于学校,本身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想法。父母本就是孩子言传身教的老师。比起明亮的校舍,农村更需要高素质的老师,给孩子健康的启蒙教育;比起一日三餐的精心照料,精神世界的关爱同样重要。贫穷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教育的“穷”、精神的“穷”使农村孩子成为了读书无用论最扎心的拥护者。而未被唤醒的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才是我们的立身之本。
上一篇文章: 手机录音文件可以转换格式吗怎么把m4a转 下一篇文章: 别人家的孩子系列那些出自孩子之手的发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8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