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我要第一次跟风打五星毒舌电影
(本文由Sir电影原创:dushetv)一部被戛纳电影节拒之门外的电影,最终在威尼斯捧得金狮,被多家媒体评为:今年最好的电影,没有之一。讲述它的最好开头,也许可以由一则影坛轶事开始。戛纳之后,有两人在威尼斯电影节偶遇了。“大魔王”凯特·布兰切特,在今年5月份的戛纳电影节上出任评审团主席。蒂耶里·福茂,戛纳电影节选片委员会主席,今年的主竞赛他一共选了21部电影,包括金棕榈《小偷家族》,场刊历史最高分《燃烧》,还有贾科长的《江湖儿女》……福茂问魔王:“你来这干啥?”魔王很直接,说:“我来看今年第22部戛纳主竞赛电影。”福茂一时语塞,想抽自己百感交集。他也许自诩过火眼金睛,但偏偏选漏了也许是“今年最好的一部”——《罗马》Roma戛纳向《罗马》关上一扇门,是因为网飞对它开了一扇窗。由于线下放映时间的分歧,老派的戛纳拒绝网飞出品的电影参加竞赛。但导演阿方索·卡隆依然选择了网飞。因为网飞有钱,足够让创作者任性。透过这扇窗,拍出过两部全球票房大作(《地心引力》《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的阿方索,这一回彻底地背对观众,面向自己。我就这么拍了,不管拍出来的是什么。我想完完全全对那些人生时刻交付信任。我不想再计较叙事。生平头一次,我不想要任何参考意见。听起来是吊吊的。但一个人,要如何才能深入地、诚实地面向自己?导演阿方索选择的方式是,走进记忆。“我的年纪越来越大了,想通过我是(was)谁来理解我是(am)谁。”电影《罗马》完全基于阿方索儿时记忆创作。回到20世纪70年代的墨西哥城,回到他成长的罗马区,回到他曾经住过的老房子。对于每个人来说,回忆的内容各有差异,但回忆的机制大抵相同。今天Sir不想写纯影评,只是带着你们一起走进《罗马》,顺便走进你自己的专属记忆。画面。闭上眼睛,你的回忆画面是什么样?Sir猜,多半没有色彩。所以我们常常用“褪色”来形容回忆。《罗马》中的画面亦是如此,褪去了色彩,变成不分明的黑白,一尘不染。画面中就是小时候的阿方索和他的乳母鲜血,变得不那么触目惊心。狗屎,也没那么苟且。细节。也许对于多数人的大脑来说,色彩没能承载太多信息和情感。真正帮助我们构建回忆的,往往是那些蒙上灰的日常琐碎。卡带的录音机,吱吱作响的桌子,放学必经的那条黑胡同……总有一件东西、一个场景,是你记忆的开关。对阿方索来说,是他家院子里的老式地板砖。为了准确还原,他特意找到当地的一位80岁匠人,用60多年前的技术,制作了那些瓷砖。于是才有了《罗马》的第一个画面。在泡沫水的冲洗下,回忆也慢慢清晰可见。电影中90%的场景,都来自这种下足功夫的细节。比如,片中频繁出现的飞机。阿方索居住的罗马区,就在飞往墨西哥城机场的航线下面。所以在他的记忆里,头顶总有飞机飞过。尽管在电影里这些飞机一闪而过,但阿方索坚持用电脑特效模拟出当时的机型。再比如,一整个街区。时代变化很快,现在的罗马区早已不是阿方索记忆中的样子。于是他在城郊废旧的停车场,凭空搭起了一整条大街。在那里放了辆车,造了人行道、有轨电车,重建当时的房屋外观和室内装修,还原每一个图案,每一个广告牌……即便在你看不到的角落。他这么做,与其说是为观众负责,不如说是在为自己负责。琐碎构成记忆,而记忆构成了你。搭建完过去的一砖一瓦,接下来我们进入回忆的核心——那些事,那些人。那些做错的事,那些伤害过的人。回忆都是美好的吗?至少在Sir心中,同时在《罗马》里,自省和愧疚才是回忆的主题。在谈起创作初衷,阿方索说过这样一段话:可能是出于我自己对社会、阶级的内疚感。在罗马区,一个生活在泡沫中的墨西哥中产阶级白人孩子,这种罪恶感是显而易见的。电影中有一个细节。佩佩(以阿方索为原型)的哥哥回到家,在餐桌上谈论路上的见闻。刚才有一个小孩儿在朝路过的汽车丢水气球然后一辆军队的吉普车驶过他往车上扔了一个气球车上的士兵被惹怒了就下车打了他一枪他往他头上打的他死了说完,坐着的佩佩一家人,都没什么反应。社会的动荡,对他们来说不过是一场热闹。只有站着的女佣可莉奥(以阿方索乳母为原型),脸上露出揪心的表情。真残忍活在中产阶级泡沫中的一家人,缺少对底层的
上一篇文章: 30岁女主119新家,婚后实现打造独居 下一篇文章: 74岁娃娃修复师修玩偶如修文物,治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7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