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掏腰包花费30万,只获三等奖,看完作品

科学抗白北京中科技术精湛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1218/5940573.html

最近,青岛电影学院一位级导演系学生尼雅蕾,因对自己花费30多万元拍摄的毕业作品《吹响小山河》仅获得学院三等奖感到不满。在颁奖典礼上,她夺过话筒,发表了强烈的不满情绪。她认为,这部作品在国际上获得了多项奖项,为何在学院内却只能获得三等奖?导致现场一度失控,主持人也感到尴尬

一开始看到这则消息时,不由自主地想到了一些不太好的事情,比如说作品受到无良评委们的打压,或者毕业作品评选搞了暗箱操作等等。但是,当我认真观看了这部20分钟左右的短片之后,我也觉得学院确实有些不严谨,把奖项颁给了不该得的作品!我认为,这部作品最应该得到的奖项很有可能是“最佳摄影奖”,而不是三等奖。显然,三等奖颁得有些过了,多半是因为这位导演自掏腰包花了30多万来拍这部作品

在这部作品中,可能除了摄影之外,并没有其他特别突出的地方,甚至有很多剧情和场景都存在着难以避免的问题。但是,就摄影而言,这部作品确实非常出色。构图非常工整,灵动自如,整体风格非常老练。场景的设计也很唯美和清新,后期的调色也非常符合主题需要。我认为导演在这个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也付出了大量的努力。所以,这部作品获得“最佳摄影奖”是非常有可能的,毕竟导演自掏腰包花费了30多万,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用在了摄影方面。

当我看完这部影片后,我才明白为什么它没有赢得学院评委们更高的认可。整个故事围绕着留守儿童这一主题展开,但是我感觉导演对农村生活缺乏真实的深入体验。影片中的场景布置、时代背景和故事情节都存在许多不协调之处,给人留下了相当“不真实”的印象。首先,时代背景与道具、场景上矛盾太大。从影片使用的磁带录音机、老式电话机上来判断,影片的背景应该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左右。但那个年代留守儿童家中会安装电话吗?不知是否贴近事实。再看支教老师将孩子们的视频播放给工地上的农民工观看时,背景的高楼大厦怎么看都像是近些年的建筑风格。

在影片中,留守儿童的妆容和服饰与城市里的孩子们不同,他们的形象也与上课听讲、放学后从事农活和家务的现实生活形成强烈反差。

此外,影片中展示的农村环境过于美好,与贫穷落后的实际情况不符,甚至比当时的景区设计更加出色。

在影片中,女教师和男校长商讨工作时距离过于接近,这给观众和评委留下了不适之感。而高音喇叭在没有电线的情况下发声,不符合当时的技术水平。最后,影片中独居的留守儿童居然不会烧柴灶做饭,这样的情节设计不符合生活常识。

#娱乐#

总的来说,影片中存在很多脱离生活的硬伤,让人怀疑评委是否真正深入了解过中国农村和留守儿童的生活。虽然导演的技法、审美和故事架构令人印象深刻,但评委们给出高分可能更多是被表面的艺术表现所迷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740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