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手录音机第一话
上一篇写的是鼓手的摄像机,GoPro4Silver,真的是太久没写,写完整个身心倍儿舒畅,所以马上操起电脑赶紧的写第二篇,上一篇提到GoPro4缺陷中的一点,由于需要外壳才便于使用,麦克风会被无情遮挡以至于拾音糟糕,所以我都会带上一支录音笔弥补其不足,其实以前用单反也一样,内置话筒一样糟糕。
有很多朋友让我推荐录鼓方案,而推荐的难度往往在于都是有预算限制的,我在这里诚意推荐推荐4轨录音笔加2个话筒的方式,我自己使用的是TASCAMDR-44wl和森海赛尔的e+e,他们不仅配合Gopro完成了我的2次《TAMA有约》特别篇的拍摄,也是我目前能想到的最便携方案。
首先介绍一下我这个配置的成员:
TASCAMDR-44wl是一支4轨录音笔,除了自带的XY话筒外还可以连接2个普通或者需要幻象供电的话筒设备,还比较有特色的能用手机无线控制。
森海塞尔e,电容话筒,扁平带配重的设计适合放在底鼓中直接拾取底鼓内,以及打击面皮的音色。需要供电,德产。
森海塞尔e,动圈话筒,小巧坚固,带夹子,同样德产。
之后是样片欣赏:(Youku主页:Apip)
和上一篇《鼓手摄像机》相同:
1.《TAMA有约》特别篇之MATTGARSTKA的分享
(将DR-44wl架于话筒架顶端,同时转接了一个Gopro,44还连接着e用于军鼓,e用于底鼓,拍摄地点是太原,这段录制素材并没有剪辑到视频中)
2.《TAMA有约》特别篇之熊谷德明的技巧分享及精彩演示
(和Matt的摆放设置完全相同,拍摄地点是银川,同时也是该视频素材的来源)
录制的方式:
这2位艺术家都使用耳机监听自己的伴奏,这样我就可以要求调音师关闭舞台上的返听音箱,让DR-44wl拾取干净的鼓音色,DR-44wl会放在高处当做一个Overhead拾取整体,军鼓底鼓单独拾音,一共分为4轨。这样的方式对现场的PA,对艺术家都毫无影响,他们尽管按照自己的方式high,high完之后,我会要求他们给我一份演出的无鼓伴奏,这样可以让我在后期叠加上。
关于无鼓伴奏:
事实上,对于无鼓伴奏的给予,艺术家是有些心理防备以及不情愿的,我理解他们害怕这些劳动成果被无情的传播开,所以我会先用自己的人格担保,当然除了以德服人,我还会在巡演的路上先用电脑制作出一个音视频样片预览,让他们对这个视频有个大概的信心,然后再决定是否愿意为了这个美好的视频,友好的分享自己的无鼓伴奏,造福中国观众。事实上,我都做到了。因为他们对声音很满意。
小插曲:
熊谷老师来中国的时候其实已经准备好他的伴奏CD,但是有节拍器的,其实这也算是一种自我保护吧,但是我认为这样的视频效果不佳,但还是要尊重大师的想法,直到在我的视频主页发布并给他邮件后,他看完和我说,给你一个没有Click的,这样会有更‘专业’的效果。所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期视频很久没有解锁,而且上传了2次。
之后要说一下这个方案的优缺点:
四轨录制很方便高效,基本可以表达一个鼓手大部分的细节,缺点是Tom的拾音较弱。
我自己有好多话筒,比如57我就有4支,为什么选择e和e不仅因为他们对鼓的针对性优化,想得到好听的音色很‘傻瓜’,还有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省话筒架,省体积。同样是森赛的e也很适合,不过e就无法省一个话筒架了。当然还有太多话筒可以选择,了解他们的个性和脾气最重要。
最后补充一下推荐理由:
我自己总结了2种科学投资爱好的方式。
第一种:先买一套入门或中端设备,这样的好处是对不同级别的设备有更全面的了解,好在哪儿,差在哪儿可以分的很清楚,当预算以及驾驭能力增长后,整体再换更好的设备,差不多我的鼓组就是这样更新的。
第二种:模块化投资,用同样的预算先买更高档的产品,当然买不起全部,最精简的配置先用起来,这样的好处是能充分挖掘自己对单个产品的使用经验,做到物尽其用,然后等有钱了再添加,差不多我的镲片就是这个路子(刚接触鼓时就买了一张K20Crashride,差不多15年前啊,比当时一个月工资还多)
其实对于‘钱真多’这类朋友来说,还有第三个不太科学的方式,那就是一步攻顶,虽然我内心无比向往,但还是比较反对这样的方式,一步攻顶缺少了比较的过程,来的太容易,这个兴趣也就维持不了多久的。
所以44++是属于我列举的第二种方式,底鼓和军鼓话筒搞定后,其他的慢慢来就行了,就算以后换成多轨机或者音频卡,录音笔对于每个音乐人来说也都是很实用的,也不算重复投资。
最后的最后,我推荐的是4轨录音笔加2个话筒的方案,很多品牌也有针对性的专业产品,而我的选择是44++。
PS:更多可用于参考的视频(可以访问我的youku视频主页:Apip)
PS2,这篇错别字明显比上一篇少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