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中科院最年轻讲师,失明后考入哈佛,后
世间最痛苦的是什么
不是平地摔跤
而是登高跌重
比天生失明更可怕的是什么
是在20多岁最美好的年纪
已经看到过神奇的五彩斑斓
光明却为你拉上了黑幕
而比一路扶摇直上更可贵的
是在逆境中一步步攀登
拥有这般不幸遭遇和坚韧力量的
是一个普通而不凡的女人
杨佳
壹
她是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却被命运开了最残酷的玩笑
杨佳出生于湖南长沙
自小便天资聪颖
父亲是中南大学的老师
对其悉心栽培
她喜欢打排球、打篮球、跑步
她是三好学生、英语课代表
排球队主攻手、数学竞赛佼佼者
她高一便参加高考
进入郑州大学英语系学习
夜夜苦读到深夜
次次考试第一名
提前交了毕业论文
19岁留校任教
22岁考入中科院研究生院
24岁成为中科院最年轻的讲师
教授博士生英语写作和口语
她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可爱的女儿
30岁之前的杨佳可谓是人生开挂
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
一路春风得意马蹄疾
若说之前是被命运亲吻过的青春
那年之后她被狠狠踩进谷底
毫无征兆地
她眼前的世界变得朦胧
先是讲课时读课文读错行
书上的字变得越来越模糊
视野也变得越来越窄
眼前的世界就像一个舞台
两侧的大幕徐徐向中间关闭
医生诊断为黄斑变性眼疾
失明不可逆转
那一年她29岁
更让她绝望的是
随着自己的失明
丈夫对她越来越冷酷
常常接连数月
借口忙于事业而不进家门
她意识到自己的家庭也要失去了
第二年丈夫提出离婚
并争取女儿的抚养权
法院认定杨佳没有抚养能力
将年幼的孩子判给男方
丈夫带着女儿从此不知所踪
婚姻随着阳光和色彩在她眼前溃败
那注定成为她这一生最痛苦的时光
天黑了也塌了
贰
前路一片黑暗
父亲成为她的眼她的拐杖
她不甘心向病魔俯首
父亲带着他四处辗转
西医、中医、针灸
甚至最痛苦的球后注射都尝试过
但无济于事
将她接回家中照顾
病眼无泪心却滴血的她
不想让年迈的父母担心
一直说比昨天好了
话没说完却撞到门框上
却看不到身侧的父母老泪纵横
直到一个早晨
她睁开眼睛问父亲天什么时候亮
大幕彻底合拢
世界进入永夜
当一个人一无所有的时候
才知道自己还拥有什么
在父亲面前
她不止一次地落泪:
爸爸,你知道吗
我宁可失去双腿失去双手
也不愿失去光明
凡是未被命运打败的
都会成为生活的强者
在父母的帮助下
穿衣、吃饭、走路……
这些最简单的事情她从头学起
用吸管喝饮料
一低头吸管却戳到了眼睛
用盲杖探路
走着走着竟把自己绊倒了
不能看书就听书
录音机用坏了一台又一台
不能写字就学盲文
年纪太大盲校不收
便通过电话向老师请教
从ABC摸起
一个简单的单词cabbage
她用手足足摸了一个小时
真正燃起她对生活热情的
是那方讲台和热爱的工作
一夜白头的父亲甘愿当起拐杖
鼓励她世界上只有回不去的
没有过不去的
无数个春夏秋冬
她紧紧地抓住父亲的手臂
坐公交、挤地铁
辗转到学校
风雨无阻
为了不迟到
两人不到6点就出门
她依然写着漂亮的板书
学生们不会知道
她贴在黑板上的左手是在悄悄丈量着尺寸
用多媒体教学
学生们也不会知道
多媒体操作台的触摸屏
被她悄悄贴上了一小块一小块的胶布作为记号
几周课下来
新来的博士生竟然没有察觉
老师是一个什么也看不见的人
作家刘恒在报告文学
《小杨教书》中这样写道
她优美的语调、优美的手势,优美的笑容
让平凡的教室洒满了圣洁之光
为了给她治病
家中花光积蓄
旧桌子旧凳子
听书用的黑色录音机磨成了灰白
曾经爱穿裙子的美丽女孩改穿长裤
身上被磕的青一块紫一块
没有一个像样的衣柜
衣服挂在暖气回水管上
防止落灰就用旧床单包上
唯一值钱的东西
是她一箱又一箱的英语录音带
可物质上的贫瘠不是清贫
精神上的才是
她开始着手出书
一开始扶着书写框一字一字练
后来有了电脑语音系统便开始盲打
十二点之前很少睡觉
早晨四五点便早早起来
一本《研究生英语阅读》用时两年
请来“中国应用语言学界第一人”李佩教授作序
被她赞为“一部非常好的令人起敬的著作”
她的课程年年被评为优质课程
学生对她的打分也全是高分
叄
考入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
她被誉为“中国的软实力”
随着工作学习进入正途
她萌生了继续深造的想法
年,37岁的杨佳
考入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
攻读世界排名第一的公共管理硕士学位
师从于学院院长
《软实力》一书的作者约瑟夫·奈
而且仅用一年时间
就以全院最高分获得哈佛MPA学位
老师上课从不照本宣科
学生全凭笔记
她用学校提供的一台特殊键盘
熟练地记笔记
一堂课下来
她的笔记就是一篇完整的讲义
老师要求学生的阅读量是每天页
正常学生都叫苦不迭何况是她
她只能先通过扫描仪把资料输入电脑
再通过特殊的软件读出来
为了节省时间只能提高语音播放速度
由原来每分钟听多个单词
提速到每分钟听个
就这样默默坚持
每天学习到凌晨2-3点
不但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
而且比其他同学还多学了3门课程
她的论文被学院定为范文
她是唯一一位获得全院课程最高分A+的学生
哈佛大学的顶尖教授、克林顿总统的高级顾问
大卫·哥根为她赠书题字
你教给了我们更多东西!
毕业典礼上
全场几千名师生自发起立为她鼓掌
从院长约瑟夫·奈手里接过毕业证时
他说:佳,你是中国的软实力!
而杨佳也成为哈佛大学建校年以来
第一位获MPA学位的外国盲人学生
应邀参加典礼的父亲在台下泣不成声
十年后
她获得哈佛大学“校友成就奖”
曾获此奖的华人只有两位
另一位是香港特首曾荫权
肆
学成归国致力于残疾人事业
当选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
哈佛学成归来
她重新执起中科院研究生院的教鞭
坚持以国际化眼光、全球化语言教学
率先在国内开设《经济全球化》
《沟通艺术》课程
努力将哈佛顶尖课程本土化
她担任中国盲协副主席、北京市盲协副主席
参与起草新世纪残疾人权利《北京宣言》
积极推动中国残疾人维护权益与国际的接轨
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制定了NP3S专业标准
担任《科技助残全球化与标准化》科研项目负责人
成为世界盲联理事和文化委员
世盲联妇女委员中唯一的一名亚洲女性
参与推动制定保护残疾人权益的国际公约
——《残疾人权利国际公约》
并当选为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
一个人可以看不见
但不能没有见地
可以没有视野
但不能没有眼界
可以看不见道路
但不能停住前进的脚步
这是杨佳宣传和践行的
“平等、参与、共享”新残疾人观
尽管有无数与黑暗博弈的日日夜夜
她仍然敢说
感谢命运让我知难而进、自强不息
失明将我的人生一分为二
29岁之前我是在超越别人
29岁之后超越自我
如果我们因为短暂的挫折
只会抱怨命运的不公时
如果我们因为眼前的坎坷
只会选择裹足不前时
不妨找一块布把眼睛蒙上
哪怕体验一分钟的跌跌撞撞
如果还不想放弃自己
就闭上嘴尽情去放手一搏吧
纵观杨佳的前半生
我们还有什么资格抱怨生活
!!!!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