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桌洗脸架满满是回忆数百老物件急盼
有高大上的化石标本、御赐牌匾、古代印刷雕版、古代百宝箱等;也有最近几十年来出现过,但如今已经在人们眼中消失了的八仙桌、洗脸架、土巴碗、黑白电视机等等。满屋子的老物件实在太多了,就是没有一处宽敞的展馆,让这些“老东西”有一个更好的安身之所。
展示出来的八仙桌等老物件
家乡处处是乡愁故事近日,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在毕节市七星关区鸭池镇南箐片区核桃村看到,该村原办公地点已经改作一个临时的老物件展览馆,馆内收藏展出数百件“老东西”。这些“老东西”既有几亿年前的化石标本,也有清朝皇帝御赐的珍贵牌匾,还有几十年前常见而今却消失了的不少家具家电等生产生活用具。
展示出来的许多陶器
据当地村干部介绍,南箐片区有赶场坝村、核桃村、干龙滩村、岩头村、煤冲村5个行政村,有总人口1.32万余人,总面积15平方公里。该片区交通便利,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自明清以来,有着悠久的地方历史文化,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十分丰富。
年以来,经省、市、区有关部门调研、考证及《毕节县志》记载,南箐片区现有红二六军团在南箐建立游击队遗址、秦天真在南箐避难居住遗址、解放军在银厂沟剿匪遗址、清代皇帝御赐牌匾、黔西北苗民起义遗址、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址、古生物海百合化石遗址等资源,是南箐片区标志性文化载体。今年7月,经地质专家对南箐一带的茶坡顶大岩洞、核桃村一处山上山下进行考察,发现了多处古人类活动遗址,以及大量海百合、珊瑚、棘皮等古生物化石,具有一定的研究和游学价值。
当地干部在讲解老物件的功能
据《毕节县志稿卷十三·选举志》(同治志稿)记载,南箐片区清朝共出1进士、13举人、8知县、1刑部主事、1教授,另有拔贡、岁贡、优贡等多人。因当地明清时期文人辈出,南箐片区也因此被誉为“翰墨之乡”。一群干部欲留住乡愁为了振兴乡村,促进南箐片区6个村抱团发展乡村旅游,推动南箐片区经济、社会、文化等全面发展。年6月,由七星关区鸭池镇人民政府主办、千溪乡人民政府协办,由南箐脱贫攻坚战区、核桃村党支部承办,南箐小学党支部、赶场坝村党支部、千溪乡中屯村党支部等涉及南箐人文资源的6个村党支部协助建设,在鸭池镇核桃村联合筹建南箐乡村文化陈列馆,利用未使用的核桃村原办公室建馆,展室面积90平方米。 6个村党支部商议,组织发动南箐6个村部分党员、群众、文化宣传志愿者、在民间广泛征集、搜集传统老物件实物,引导广大群众无偿捐赠有关物品,群策群力义务筹建乡村文化陈列馆。
当地干部在讲解老物件的功能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目前承办单位发动群众、志愿者,走访群众余人次,收集有关南箐红色文化、人文地理、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古生物化石、群众近代时期生产生活用具、古代牌匾等物品达数百件,为保护好当地文物、讲好红色文化故事、传承南箐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这些老物件中,许多都是历史文化珍贵实物,有化石标本、御赐牌匾、古代印刷雕版、古代百宝箱、年解放军在核桃村剿匪时遗落民间的子弹等。也有最近几十年来出现过,但如今已经在人们眼中消失了的老物件,比如八仙桌、洗脸架、土巴碗、砂陶灌、黑白电视机、卡带录音机等等。至于农耕文化中的旧家具、农具、餐具、炊具等等,那就多得数不胜数。经过一段时间的布置,展厅简易的室内设计、展台、展柜基本完备,目前部分实物已经陈列摆放进行展示,采用图片+文字+部分实物进行分类展示,突出了浓浓的乡愁感和文化厚重感。欲留乡愁却愁更愁南箐乡村文化陈列馆展示的板块有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农耕文化、古生物化石、古人类文化遗址、南箐姓氏文化、房屋建筑风格、清代朝廷御赐牌匾等,还有南箐明末清初至解放初期的知县、举人、秀才等人文故事,突出南箐厚重的地方文化氛围。 乡愁馆还将原有的传统文化、家德家风等故事加以叙述传承,拟计划争取将其创建为南箐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党性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等。
展示出来的砂陶罐等老物件
由于征集到的老物件较多,而90平方米的展馆又太窄小,无法展示完所收集到的数百件实物,因而需要建设一个宽大的专业场馆。但苦于当地乡镇和村级财力有限,没有资金建设一个规范的“乡愁馆”。如何才能为它们寻找到一个宽大的安身之所呢?村干部张茂等人犯愁了。
“这些都是难得的宝贝,如果现在再不收集,再过几年就消失了,其中有很多物件都是抢救性保护起来的。但收集到手后,如果没有更适合的保管场所,再让它们遭受损毁,那就更可惜了,很多都是历史珍贵实物啊!”当地村干部感到很是无奈。数百“老东西”急盼安身“乡愁馆”村干部张茂介绍,以乡村文化陈列馆作为载体,可以弘扬南箐正能量文化,讲好家乡南箐的乡愁故事。通过叙述传承传统文化、家德家风等故事,引导广大群众尊老爱幼、遵纪守法;通过各类故事、图片、部分实物展示,加上部分农耕、生产项目的体验,引导青少年参加、互动、交流,教育下一代青少年忆苦思甜、勤俭节约、不忘传统、努力奋斗;通过收集、整理、展示南箐有关人文地理故事,进一步摸清南箐有关人文地理的基础数据,进一步保护有关文物古迹,为下一步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振兴等有关工作奠定基础。目前,南箐乡村文化陈列馆的简易筹建工作正在乡镇的指导下稳步推进。
展示出来的化石标本
当地干部的初衷是乡愁馆建成后,逢南箐赶场天对外免费开放,让各村群众了解南箐各方面的人文故事,同时吸引各方面的专家、学者、投资商和游客,参观考察南箐的文化及旅游资源,在南箐片区开展旅游招商引资,带领群众通过开发乡村旅游,走上发展致富的道路。待南箐乡村文化陈列馆建成后,将根据鸭池镇教育管理中心实际需要,有序组织学生分批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化教育、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等,让青少年进一步了解农耕文化、古人类文化、地学文化等基本知识。在资金及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将延伸建设石碓窝、石磨子、农作耕种等农事、农耕体验项目,让学生、市民、游客前来参加体验和互动,接受我国传统农耕文明等教育。当地很多群众期盼,希望上级有关部门能帮助解决资金,在当地修建一座乡愁馆,让这数百件“老东西”有一个更好的安身之所。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贾华
编辑王浩
编审刘丹罗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