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文化对视从草木山水聊到流行音乐
深圳和香港,山水相连、文脉相通,素来交流频繁、关系密切。多年来,双城各有特色,共同发展。当两地以“读书月”为契机展开对视,一场“奇迹之城遇上东方之珠”的文化碰撞为双城交流搭建了新的桥梁。作为今年深圳读书月系列活动之一,“深圳·香港的文化对视”活动邀请了内地与香港的专家、学者,就不同领域,包括自然地理、文学、艺术、流行文化、书籍设计、创业活动等,对谈经验,分享心得,谱写出深港互动的精彩故事。从草木山水说起——深港自然地理座谈深圳与香港山同脉、水同源,自然地理因素让两地有着共同的发展起源。莲花山脉,粤东沿海第一高峰,因主峰莲花山嶂峦攒簇似莲花而得名。全国很多地方都有莲花山,但是叫莲花山脉的,独粤东南有。主脉从梅州大埔县一直延伸到惠东县多公里,余脉延伸至深圳、香港,到整个南海呈现出大大小小的多个岛屿,孕育着独特的景观。“深港两地的确是山水相连,同坐一条船。”香港浸会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暨地理系讲座教授薛凤旋在对谈中讲到,他认为正是因为两个城市有着如此相近的地理环境,我们才更应该重视人与自然的平衡发展。“加强自然保护,是两地的共同使命。”《深圳自然博物百科》作者南兆旭对深港两地未来的自然保护有着强烈的信心,“现代化的都市和良好的郊野公园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而深圳的生物多样性,在中国一线城市里称得上是非常好的。”科普作家严莹则是分享了物种保护方面的趣事,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深圳红树林生态公园是全国唯一地处城市中心区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年有超过十万只候鸟在此驻足,它能成功是因为借鉴了香港经验。以后我们要更多地向香港学习,把更好的经验带过来。”流金岁月——深港流行文化对谈“港风”“港味”“港式”……这些与香港有关的复古元素,毫无疑问是时下的流量密码。大部分人的童年回忆里,也一定有着港乐、港影、港剧的一席之地。深港对视第三场活动“流金岁月——深港流行文化对谈”,通过现场对谈,带领线上线下的读者从老港乐谈到如今的《声生不息》,从我们熟悉的香港老电影谈到香港地区与内地影业共通共融背后的故事。香港为什么音乐人才辈出?国际华语音乐联盟主席、华语乐坛著名词作家、制作人、版权人向雪怀在对谈中总结了香港音乐的人才培养的独特之处。“香港音乐的人才主要从三个途径出来,第一是唱夜总会,如邓丽君、徐小凤等,第二是乐队,如许冠杰跟莲花乐队,还有林子祥跟玉石乐队,第三是剧场出身,如梅艳芳、张国荣、陈百强等,他们都是直接面对观众喜好,无论什么环境都能驾驭。”他认为香港的音乐人才不重出身,重经验,不仅要有天分还要坚持,并始终保持谦虚,否则很难成功。好的作品,需要创作者注入情怀。80年代的香港乐坛写歌,以创作者的情怀输出为主。例如老港乐《男儿当自强》,唱的就是香港创作者的爱国情怀。而现在的深圳,其人口结构跟那时的香港差不多。因此,现在深圳的音乐人也需要有一个深度探索情怀的过程。“是写深圳的繁荣还是写奋斗的故事,还是写国家与民族,深圳创作人应当思考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创作,才能在作品中体现出时代背景,展示出深圳特色。”作为深圳音乐人,王俊认为深港之间流行文化的合作,对深圳乃至全国的原创音乐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今年的热门节目《声生不息》,三分之二的歌手是香港歌手,三分之一是内地歌手,而内地的五个歌手中,有两个都是在深圳出生,他们的成长背景和经历,都离不开香港流行音乐对深圳的影响。“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来到深圳土地上的就是港商,他们拎着双卡录音机、播着磁带在深圳西丽湖、香蜜湖大剧院开Party。那里诞生了深圳第一批原创音乐歌手,例如周峰、陈汝佳、何丽鸥等,他们都是成长在深圳音乐茶座间的歌手,这背后离不开香港音乐界职业音乐人的影响。”当谈到香港电影的特别之处时,前南方影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香港)林云华认为,港影包容了很多元素,其在中西文化对流之间,在民族文化融合之间,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另外,香港音乐、电影的活力,也源于“贴地”。这首先体现在题材上,香港老电影能把属于自己的特色表现出来,把生活中令人感动的东西呈现在观众眼前,这种生命力是最能感染人的。其次也体现在香港电影人身上,他们大部分都是从基层做起,到正式拍片时,虽然是新人,却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片场经验。“从香港电影的发展经验来看,年轻电影人的创意不缺,缺的是机会与积累。”香港与内地在流行文化上的交流,本质上是一种血脉沟通。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与发展,深港两地的融合与交流必将持续深化,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严圣禾、党文婷通讯员陈嫚颖)来源: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严圣禾、党文婷通讯员陈嫚颖责编:王远方编辑:孙岱范天培孙小婷
上一篇文章: 神曲背后的男人一首歌抖音使用量2300万 下一篇文章: 那个拍出迁徙的鸟和海洋的雅克贝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9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