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那个年代的爱情,才是我羡慕的

从前的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人。在那个时代,爱情是纯粹的,牵了手就是一辈子。相比于今天爱情的奔放与张扬,80年代的爱情是含蓄而内敛的,但相同的是,爱情总会因为一个举手投足,一首诗歌朗诵,一场表彰会而对一个人怦然心动。还记得爸妈那个年代爱情是什么样子吗?哦,不对,那个时候还没有我们,不过传说中的画风应该是这样的!相亲听爷奶说,那时候年轻人相亲大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基本上乡里乡外都会有那么一两个知名的媒婆,那时候只要不瞎不瘸的,就是长得“排场”,相亲地点大多是村头,或者小河边之类的。城里人则喜欢约在公园、电影院门口、广场,自行车,手表在当时是高富帅的标签,家里兄弟多的,一件出门的行头几个兄弟轮着穿。相恋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取暖基本靠抖!没有通信工具,传情大多靠字条,信笺。内容大体是:XX花,XX翠,你今天的新布鞋很花,你的辫子**......明天我在河西桥下等你,你要是同意就让二狗子捎个信,如果是栓宝和银环这样的有志青年,落款还会狠狠的喊上一句类似,我们一起投入到祖国建设中之类的共勉语。约会是件“偷摸”的事,看图中大爷那眼神,搁现在大街上啃起来一点不稀罕,骑自行车一块去县城,人多的时候还会刻意拉开距离。送礼物,没有钻戒,也没有包包,一个小发卡,一条手绢,一根绑头发的皮筋。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在感情方面十分谨慎,基本上处在你不言我不语,发乎情止乎礼欲罢还休的暧昧境界。在公园的长椅上靠在一起,说说悄悄话就很满足了,没人的时候,偷偷拉个小手,亲上一口,脸红心跳,回味许久。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结婚五十年代一张床,六十年代一包糖,七十年代红宝书,八十年代三转一响,九十年代星级宾馆讲排场,二十一世纪特色婚礼个性张扬!但当时农村结婚能买得起这些的还很少,有这些嫁妆的十里八村能传个遍,绝对的高配。棉被是标配,没有什么太空被,夏凉被,都是自家里棉花弹的,还有各种颜色的缎子被面,大红大绿,喜气洋洋。那些被面子,是真正的好缎子,手工绣的龙凤。反正我家那一圈跑马灯的录音机,和那床印着“囍”字的龙凤棉被褥,至今记忆犹新。结婚照很可能是父母人生之中的第一张照片,衣着朴素,表情僵硬,姿势单一,但却充满了岁月感和爱,很纯,很纯......份子钱邻里邻外的几块钱就够了,那时候人都比较穷,聚一块简单的办个仪式,吃个酒席就把两个人“拴”一起了。之后就有了家,有了你,我,他,物质虽上紧,但是精神上很富足。爱是相对的,我们羡慕父母那个年代的爱情,也正是这样我们渴望有这样一个人可以陪我们度过余生。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爱情也像“快餐”一样,一份盒饭一双筷子,吃完就丢弃,食而无味,虽然可以填饱肚子,但是不能品到其中的韵味。我们对爱情的观念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我们对爱情的本质却还是那样。两个人,一个家,有我在厨房做饭,而你在一旁偷吃。相互经营的爱情终将会成为万家灯火里的一盏,也许不明亮但至少温馨和幸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92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