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导游丨70年,购之变,只有想不到,
70年砥砺奋进,70年沧海桑田。这70年,是中国走向富强的70年,也是宁夏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70年。曾经,吃饱穿暖便是幸福;曾经,片瓦遮头便已知足;曾经,出过远门只在少数……现如今,从“没得选”到“任我挑”,让我们来晒一晒幸福,谈一谈宁夏老百姓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近日,宁夏日报客户端推出“时光导游”栏目,请坐上这架时光机,跟随我们开启这趟关于衣食住行的历史之旅!从物资匮乏的票证时代到便捷的移动支付从乡村集市到大型商超从统购统销到天南海北随意购……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宁夏百姓的购物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买买买”之路一直在不停“变变变”!购物凭票,有钱也别想任性爷爷:四个兜的中山装,小米高粱吃得香!孙子:……好容易满足啊!爷爷:能生活在和平年代已经很幸福了!再说,没有票根本买不到东西。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在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后,国家百废待兴,物资匮乏,推行的是公共食堂吃“大锅饭”,共同劳动,共同生产,人们基本不需要购买商品。吃饭不花钱,努力搞生产。食堂如我家,生活集体化。年,第一张粮票发行,我们进入了漫长的“票证时代”。听老一辈的人讲,那时买东西都要凭票购买,买肉有肉票,买布有布票,买棉花有棉花票,买烟买糖都要有票,票就是购买各种商品的资格证,没有这资格证想买东西门儿都没有!来看看当时五花八门的票证等等……我看到了啥?还有这票?!每到逢年过节,各地供销社门前就会簇拥着一大批买东西的人。人们抄着袖筒、跺着脚,在冷风里一站就是几个小时,经常是天不亮就起来排队。提及粮票,都是老一辈人不能忘的回忆。60年代,物资匮乏,商品抬价。年3月,贺兰县食品公司指导员肖雨香在收购鸡蛋。朱康洛/摄几十年前,家里买个酱油醋都要等小贩上门出售。宁夏日报资料照片上世纪七十年代,良田公社罗家庄购销点的同志推着小货车下乡卖商品。丁三成/摄后来有了小买部,极大方便了群众。宁夏日报资料照片改革开放,现金“一统天下”爷爷:改革春风吹满地,我们曾经很洋气!花衬衫、喇叭裤、迪斯科……孙子:让我们一起摇摆,一起摇摆……心有多大,裤脚就能有多大!70年代末,百姓生活渐渐富裕,物资也越来越丰富。“赶集”是老百姓,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人们生活中最为重要的商品交易方式。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三大件是宁夏人的香饽饽,它们分别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到了80年代,无论买粮食或其他生活必需品,基本上不再使用粮票、油票,各种票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沙发等家具走入寻常百姓家。宁夏日报资料照片当时,录音机卖得很火。宁夏日报资料照片年4月10日,宁夏外文书店建成营业,群众争先选购读物。温炳光/摄八十年代,家用电器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拥有冰箱、电视机和洗衣机这“新三件”成了人们的追求。改革开放了,市场经济日益繁荣,当时人们形容有钱人是——开着桑塔纳,手拿大哥大,钱包一打开,百元一沓沓。万元户、个体户、张海迪、女排、少林寺、金庸、下海、邓丽君、卡式录音机、迪斯科……都是百姓
上一篇文章: 收藏录音磁带,主要还是收藏深深的恋旧情怀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9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