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索鲁在中国大地1980年代的中国人

记者

董子琪编辑

黄月1作为一位美国的非虚构写作者,保罗·索鲁(PAULTHEROUX)比何伟来中国更早,早在年代,他已经在中国记录下了当时社会热火朝天的景象。他在上海人民公园英语角和苦练英语的青年聊天,在北京夜校教书鼓励满怀希望的年轻人,在昆明翠湖公园看人们唱《梁祝》,称赞他们是全中国最快乐的人。保罗·索鲁对80年代中国社会的书写有其自己的风格。他并非一个友好的天真的外来者,在看不懂中国人的笑容时,在吐槽火车上的食物时,他显得不耐烦和暴躁,但他也特别愿意记录下旅途中自己的严苛与无聊,这使得他的记录超出了旅行风光和猎奇叙事的范畴。与旅游观光相比,他更在意日常生活,他称自己的写作方法是记录一切看到的细节:看到一个人打开钱包,保罗会数数他有多少钱;乘坐出租车时,他会查看司机在面板上贴着的照片;看到有人在读书或杂志,他就记录下他人阅读的标题;他看到标语会抄下来,看到告示尤其是犯罪告示时,也会想办法翻译。近日,后浪引进的保罗·索鲁作品《在中国大地上》出版(原名RidingtheIronRooster)。我们此前已经讨论过何伟的中国记录,从保罗·索鲁的80年代至何伟的90年代,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前者的书写因此可与何伟的纪实形成对读,并使我们在这样的对读中从另一视角认识中国。保罗·索鲁,美国旅行作家,出生于年,以火车旅行文学著名,代表作有《火车大巴扎》《老巴塔哥尼亚快车》等。(图片来源:paultheroux.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79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