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成功的秘密是什么下

白癜风诚信单位 http://m.39.net/pf/a_7805810.html

大家好,欢迎来到五哥读书。今天我继续为大家解读的这本《日本制造》(下)。

一家公司要发展成国际大集团,离不开三样东西,那就是技术、经营和竞争。首先,技术是企业的立足之本,没有强大的技术支撑,就很容易被竞争对手卡着脖子。中国的芯片制造,就是因为我国的技术不够先进,在与欧美竞争的时候,才一直被动挨打。其次,经营是决定企业命运的关键,而技术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并非是企业发展的充分条件。

就拿联想来说,年,可以说是联想的高光时刻,它在北京奥运会大放异彩,联想电脑的技术不用怀疑,所有人都觉得,联想会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走向世界,成为像三星、惠普、索尼一样的国际大企业,但现实并没有像预期一样,联想不仅没有在国际市场上有所建树,也失去了国内市场的地位,探究它失败的根本原因,其管理团队,经营不善的责任,是跑不掉的。然后是竞争,竞争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如果没有竞争对手,企业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和速度。就好比,王老吉和加多宝打架,在一旁看热闹的和其正消失了;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竞争,非常可乐消失了;和金山PK,瑞星杀毒没有了。可见没有竞争对企业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日本自然环境恶劣,这是不争的事实,面对匮乏的资源,为了活下去,依靠技术节约资源,是日本制造业的共同点,我们说日本汽车,是世界上最省油的车,应该也没有人反对。日本人一直在追求高效率的生产流程,哪怕是生产,像螺丝刀和电烙铁,这样简单的工具,也会绞尽脑汁、仔细研究、审视用途,然后再制造出最易用、最完美的产品。研发节能产品,也是索尼公司,一直以来的产品追求,他们之所以看好半导体的原因之一,就是其大幅度节约用电的特性。

20世纪70年代,一次世界石油危机爆发后,更是坚定了索尼公司,对产品的追求。石油危机过后,索尼出台一系列对策,对所有的生产设备进行排查,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各种产品,一旦发现有可以减少消耗的地方,哪怕只有一点点,也要立刻重新调整和设计。比如特丽珑显像管,在石油危机爆发后的几个月内,索尼的技术人员就将加热显像管从原来的“间接方式”改良为“直接方式”,比原来省电12%。还有就是,美国工厂讲究的是合格率,在合格率范围内,允许出现一定数量的次品和废品,但索尼的方针是“努力实现,零次品率”,在他们刚开始生产晶体管时,良品率不到5%,在他们废寝忘食的技术攻关下,良品率提高到了90%以上。

索尼不但会自己创造技术、改良技术和提高技术,还大量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并将这些技术应用到自己的产品中。半导体就是索尼,从美国人手里购买的专利,继而生产出影响世界的随身听。20世纪90年代,卫星天线在美国开始普及,一旦安装这种天线,能收看的电视数量就会飞跃式增长,同时,节目的录制设备,也会相应的进化。因此,索尼断定录像机,会朝着大容量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于是索尼生产出一体式摄像机,这种摄像机便于携带,且能在暗光条件下,拍摄出高亮度的视频,瞬间成为摄影爱好者的新宠。

关于索尼的经营,“以人为本”就是盛田昭夫,在索尼的经营和发展过程中,总结出的经营哲学。他倡导企业管理要注重人性化、人情化,使企业员工感受到,企业对他们的真心和照顾,以此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然后用极大的工作热情和斗志,为企业创造价值。

盛田昭夫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索尼公司,所有的员工都被一视同仁、互敬互爱、其乐融融。盛田昭夫也将所有员工,都看做是索尼大家庭中的一员。他认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不应该把员工当做赚钱的工具,不要认为只有工资,才能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要懂得还有一把更加有用的钥匙,能够打开员工的心扉,那就是真诚地对待员工,尊重员工。他时时为员工着想,关心体贴员工的生活和家庭,并建立一系列的制度,去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企业作为大家庭,给予员工的帮助和温情。

关于这点,当然也是有故事的。有一次,一个老员工因为疏忽,搞砸了一个项目,就被他在大会上点名批评。老员工在索尼工作了十几年,工作尽心尽责,内心委屈的老员工,在大会上失声痛哭。事后,盛田昭夫也觉得处理的有点过,当着那么多人批评他,确实脸上挂不住,想到老员工的情绪,他专门派人给那名受批评的老员工,送以鲜花表示慰问。

盛田昭夫认为,企业的发展关键要靠人才,他认为那些敢于创新、敢于冒险和挑战新事物的人才,是最有可能发明和创造出新事物的。他倡导所有的员工,都要跳出自己狭隘的思想,真正地做到,将企业的生死存亡,当做是自己的使命。他强调,索尼的发展和壮大,是每个人的责任,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而日本制造业,能在国际市场拥有较强的竞争力,当然与国内残酷的竞争,也是密不可分的。在零售业,大到全国知名的商超,小到遍布街头的便利店,竞争无处不在。以冰淇凌为例,今年可能流行“芭斯罗缤”,明年就会突然变成“哈根达斯”。日本民用消费品的生产商,数量更是世界前列,甚至超过了美国。比如,汽车生产商有9家,重型卡车生产商有两家,机械生产商有一百多家,电子产品生产商有超过家,而电视机生产商最多的时候,也有40家。这些生存下来的企业,正是在争夺日本国内市场的过程中,积累了进军海外市场的实力。

为了确保长期的竞争力,日本企业家倾向于放眼未来。他们大多都会抢先对手一步,未雨绸缪、提前投资。以日本的半导体制造商为例,在世界市场整体萎靡的大环境下,美国企业纷纷裁员停产,可日本企业却看好未来的市场走势,加大建厂和采购设备。日本有一家电线商,在世界还在大量使用铜线时期,他们就认为,光纤的用途会不断扩展,比如电话、其它通讯设备,汽车电子系统等装置,都会逐渐普及光纤,于是,他们开始大力发展光纤技术,到了20世纪80年代,这家企业的光纤生产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顶尖级别,成为世界上主要的光纤供应商。

日本国内的激烈竞争,也改变了原有的商业模式。以前企业追求的是低成本、大批量和多库存,以便随时向消费者提供产品。后来产品周期越来越短,成本越来越高,过多的库存意味着一大堆产品很快会过时,会成为企业的负担。要想在这样的竞争中取胜,就必须迅速高效的研发出新产品。过去,一种型号可以卖一到两年,如今仅仅半年,就要推出新产品,否则就会落伍。而我国的手机制造业,其实也正发生着这样的变化,比如:华为、小米、OPPO、VIVO,它们都是一年开两次,新品发布会,且至少要更新两个系列,仅单品就有十几个。从这点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正在崛起,也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了从量到质的跨越。

不过呢,说回制造业的发展,不同的国家也有不同的发展。就比如日本和美国,不管是思维方式还是观点看法,日本人和美国人之间啊,都是有着巨大差异的,这也间接造成了两国的贸易摩擦和误解。那为什么日本和美国,会出现严重的贸易摩擦和误解呢?其根源也是两国根深蒂固的文化差异。我个人的观点呢,是觉得这种差异啊,是没有谁对谁错的,与种族,那更是没有关系了,只是文化和传统的不同造成的,其主要表现有四个方面。

首先是文化。如果你问一个日企高管“企业的责任是什么”?他会回答:“使企业能更好的生存,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改善员工生活”。这是日本企业创造财富的目的。但美企高管回答这个问题则是,赚取更多的利润,给股东们分红。美企高管往往是职业经理人,他们被股东雇佣,因此背负着为股东服务的责任,要想保住自己的位置和利益,就必须讨好股东,让股东满意。这里有一个小故事,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在索尼刚刚进入美国市场,盛田昭夫参观美国的一家电视机厂。参观期间,他建议厂长,如果想更好的发展,应该引入新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厂长却说:“我的奖金和利润挂钩,增加投资在几年后才能产生效益,而我现在的收益却会减少,这是为别人铺路,这种事我才不干。”

接下来就是管理。日本人与美国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存在认知性的差别,日本人相信行行出状元,从骨子里认为任何职业都应该被尊重。在索尼,即便是技术人员,也必须进行一段时间的销售学习。如果不了解公司的销售流程,就很难理解企业的商业模式,只有在产品销售的第一线,有过亲身体验,才能明白,公司所面对的激烈竞争。那美国人呢?他们并不太重视这一点,他们习惯用劳动赚钱,不劳动就没有饭吃,这种思维有它的积极性,但却增加了员工的流动性,员工只顾养家糊口,不管同事和公司的死活,缺少对企业的认可度和忠诚度。

然后我们说下创新,关于这点,日本人是不怎么提倡创新的。他们提倡的是一点一点改善、打磨产品,直到产品趋近于完美。就像日本的马桶盖,已经成了中国消费者心中的理想产品,但实际上,智能马桶是美国人发明的,当时日本马桶制造商TOTO的高管,在美国旅行,医院,用的就是这种,能清洗的马桶,给病人使用,于是,他把这项技术带回了日本,并进行了改进。

最后呢,我们再说一下相信契约。日本企业家,更相信长久的信赖关系,不认为法律是万能的。日本是个高诚信的社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也是如此。比如,松下电器如果寻找一个供应商,会对这个厂家进行深入了解,看是否符合自己的标准。一旦达成合作,双方就会共同进退,即使有更便宜的供应商出现,松下也不会轻易更换。

既然如此,那索尼和日本制造业,是如何消除了这种民族差异,成功进军了欧美市场的呢?关于这点啊,我也总结了三点原因。

第一,必须了解欧美的人民,这是最重要的。20世纪60年代,索尼要进军德国市场。但是呢,你也知道,德国是制造业强国,德国人觉得他们的电子产品世界第一,如果是别的国家说这样的话,那或许是吹牛,但德国人有底气这样说,像德国的根德、西门子、德律风根都是享誉世界的公司。刚进入德国市场,索尼的销售业绩并不好,盛田昭夫很是发愁,为了打开索尼在德国的销路,盛田昭夫把索尼,在纽约办事处的负责人,水岛康雅,派到了德国。经过水岛康雅的调查,发现德国人偏爱性能好的产品,所以,水岛康雅决定走高端路线,只在高档商店,销售索尼有优势的产品,如放大器、接收器、录音机等,三个月内,索尼在德国的销量就增长了4倍。

第二,调整经营策略,找竞争对手做代理商。虽然技术上是竞争对手,但代理商在本地,既有销售经验和渠道,又有口碑和品牌,能快速提升产品销量,这就和前期的华为手机很像,前期不铺设直营线下店,线下销售主要靠迪信通等渠道,到后期才建立品牌直营店。比如瑞瑞典的居灵,主营办公机器、录音机、黑白电视机等;丹麦的艾尔特拉,主要制造磁带录音机;芬兰的欧华,类似于迪信通的零售贸易公司等等,都是索尼前期的代理商。

第三,针对性的推出适合市场的产品。比如音响,不管是外形还是音质,索尼产品与欧洲本土货都有很大区别,欧洲本土货外形圆润,日本产品简洁锐利,经过多次讨论,索尼保留了产品的简洁,接受了欧洲的圆润,这样一来,索尼产品不但销量大增,还保留了产品的高辨识度,索尼产品的简约设计风格,甚至影响了欧美的审美标准,估计乔布斯当年就是索尼的小迷弟。又比如电视机,在欧洲地区,虽然有多种电视机制式,但索尼仅一种信号接收器,就能适合多种制式。

总结

以上这些呢,就是日本制造业,能够成功的秘密了。从这些内容中呢,我们大概会知道,销售其实是一种人与人的交流,关键是让消费者明白产品的价值。盛田昭夫一早就认识到,与消费者的沟通,对产品设计和销售,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因为这样,索尼才自建销售渠道,实现与消费者的直接沟通。对于我们而言,需要学以致用,也就是所谓的创新。日本人是非常善于学习的。他们通过模仿,不断学习,最后将自身的天赋与所学的知识结合,这就是另一种创造。另外,我们要知道,企业最关键的因素是人。当我们要实现某个目标时,就需要众多富有创造力的人才,为他们分配好各自的岗位,做到责任到位、目标明确,设置有效的激励机制,辅助他们完成目标。因为只要有一个合理的目标,那么所有岗位上的人,就能协同一致来实现它。

五哥读书,每天一本好书精读。和我一起,精进学习,自我迭代。本文由北京星空纪元文化产业有限公司ceo、《粉丝经济学》作者吴高远先生(网名五哥)原创撰稿。感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304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