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教你3个快速提升学习力的底
嗨!艾瑞巴蒂,我是艺荷!
我复读那年,每天早上5点多就起床,顶着满天星光去教室上早自习,一般都是到教室最早的一个,成绩还可以,不过高考发挥失常,差一分上重本,然后去了个普通二本院校。
有位女同学A,总是到教室比我晚一点点,看起来也格外的用功,但是很奇怪,她的成绩却属于中等偏下,怎么都考不好。
高考依然没有超长发挥,就上了个普通专科学校。
而另一位同学B,上自习的时候别人都在疯狂赶作业,做卷子,她却总是放一摞《读者》、《意林》之类的故事书在桌上,优哉悠哉的看着。
然而,她的成绩却非常好,高考以年级第一考到了一所出名的高校。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过,身边总有些人看起来学习很用功很努力,但结果就是不尽人意。
而有些人看起来毫不费力的样子,却能抓住学习的本质,取得让人望尘莫及的好成绩。
原本,我以为这是人与人智商间的差别,后来才知道,普通人的智商普遍在一个区间,并不会有明显差距。
真正产生差别的原因是,学习的方法是否用对了。
查理·芒格说过:只有学习了学习的方法之后才能进步。
所以,我花了1个月时间,反复看了几遍《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终于知道学习是有方法的,学习能力的提升也是有方法的。
一旦找对方法,普通人也可以变得很厉害。
书中关于学习的内容比较多,我今天单拎“内门心法”出来,讲一件3个提升学习能力的底层方法,人人可用,建议收藏。
学会反思,提升知识掌握的层次
著名心理学著作《影响力》中作者提过这样一个观点:“人就像录音机一样,一按按钮就播放”。
当我们遇到相似的情景,就会做出相似的行动,甚至于在有些事情的处理上我们可能不假思索就会做出决策。
这也是“经验主义”的产生原由。
反思,就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不仅可以让我们发现知识误区,还能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的认知,将更多知识串联起来,形成更好的方法。
就连圣人孔子都说“吾日三省吾身”,日常养成反思好习惯,我们更能发现新的思维方式和解决方案。
也更能有力的对抗“经验主义”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学习层次会逐渐提高。
作者在学习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十三种德行”时发现,提前设定一个期望的标准,然后每天反思,与之比较寻找差距。
然后他意识到自己曾经学过的“对标管理”根本就不知道怎么用在生活里,通过反思,他将这个方法用在了自己的反思日记里,几年下来,他做事的思路和方法产生了质的变化,成长收获颇多。
那么如何训练反思能力呢?作者总结了三个方法:
(1)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
培养一种高水平的反思能力。
持续从日常工作、他人经历和书籍案例中找到提升自己的方法、改进服务客户的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有能力通过反思让自己处于持续的改进状态。
生活中不可能随时都有大事发生,所以反思可以从小事开始,通过细节的反思来改进提升自己,比如我们不好的一些习惯,可以想想怎么去改善它们。
(2)把生活案例化处理
生活每天都在生产未经加工的经验素材,我们的判断来源于经验,而有效的经验又来源于我们对判断的反思。
把我们自己每天的生活编辑成案例,解读分析它,然后发现有价值的启发。
比如我现在会每晚反思一下自己一天发生的事情,并将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想象成一个案例,来梳理它,看看自己能在里面学到什么东西。
(3)培养记反思日记的习惯
坚持反思和复盘,会成为持续产生复利效应的工具,但是很多人会觉得天天写反思日记很枯燥无用。
其实,只要将事件当时的感受、情绪和思考写下来,而不是单纯的记录事情的结果,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以教为学,打通认知的任督二脉
读书那会儿,班主任总爱让好学生一对一帮助成绩差一点的学生。
我就是那个帮助别人的人。
其实刚开始时,我觉得有点麻烦,因为自己学习时间本来就已经很紧张了,现在还要把有限的时间匀给别人,总觉得有些吃亏。
可后来我发现,原本有些知识点我只是模棱两可的知晓,结果在教给别人的时候忽然恍然大悟,知识的贯通力更强了。
原来,教别人的同时,我也是在学习和进步的。
就像我现在不管是读书还是学习,都会尽量通过写文章的方式输出一些自己的观点,这个举措看似帮读者涨知识,实则也是我自己的学习提升。
日本知名作家、前麦肯锡顾问大前研一在《思考的技术》这本书中提到一个方法:你处于职员位置的时候,就要思考这样的问题——“如果我的职级比现在高两级,我会怎么做?”
教别人,其实是一种前瞻思维。
如果你觉得自己又没机会教课,也不会写作,该怎么以教为学呢?
作者提供了一些建议:
把学到的知识讲给自己的爱人或朋友听、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