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古尔纳中译本出版记忆身份认同,
8月24日下午,上海译文出版社举办了“年诺奖作家古尔纳作品集出版线上发布会”,宣布于25日正式推出古尔纳10部小说中译本的第一辑。从讲述非洲一代移民生活的《天堂》《来世》,聚焦文化夹缝中难民身份的《海边》,再到围绕二代移民的《赞美沉默》与《最后的礼物》,此次出版的5部作品呈现了古尔纳将个体命运置于宏大历史变迁之中的叙事能力。
古尔纳10部小说中译本的第一辑在线上发布会中,古尔纳通过一段视频向中国读者介绍道:“如果你第一次开始阅读我的书,之前从未接触过我的作品,可以从《天堂》《来世》开始。在某些方面,这两本是相互关联的,尤其是在某些想法、主题上。”《天堂》呈现了一幅殖民笼罩下的东非画卷。年,坦噶尼喀内陆被划归德国势力范围;年,桑给巴尔沦为英国“保护地”,年11月,英军占领坦噶尼喀全景。小说讲述的正是这一历史背景下的故事:少年优素福被父亲抵押给商人偿债,跟随商队踏上行走异乡的旅途,一路历经艰难后,最终选择了出走参军。其中,“天堂”的概念无疑贯穿始终,它既是印度锡克教与穆斯林信徒之间宗教观念的争辩核心,又被具象化为富商所拥有的华丽花园,而在那天堂般的外观背后,却隐藏着暴力、战争、种族压迫的残酷。
在《来世》中,古尔纳从某种程度上续写了少年优素福的故事。他以哈姆扎的名字出现,刚刚从战场归来,肉体和精神都伤痕累累,直到遇到了同样经历着创伤的阿菲娅。军队的经历一方面给他留下了阴影,另一方面却让他学会了学会了德语,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在他们的家族故事中,文明与野蛮并非简单二分,不同文化都展示了各自的养分与黑暗。
古尔纳视觉中国资料图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Gurnah)年出生于东非海岸附近的桑给巴尔小岛,小岛在年时与坦噶尼喀合并为坦桑尼亚。年,革命爆发,古尔纳踏上了逃往英国的道路。上海译文出版社在线上发布会中介绍,古尔纳的经历可以与另一位诺奖得主、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进行比较,不同的是后者在童年时便移民英国,而古尔纳是在成年后作为难民进入英国。上世纪80年代末,古尔纳才终于有机会重返桑给巴尔,探访重病的父亲。这次经历成为他第一部小说《离别的记忆》的基础,这部作品将出现在古尔纳中译本的第二辑中。在小说《海边》中,古尔纳的个人经历借由主人公们的讲述得到了再现。小说讲述了20世纪末从桑给巴尔来到一昂过寻求政治避难的中年人萨利赫·奥马尔的遭遇,而他的人生又与另一位人物拉蒂夫交织在一起。从家族恩怨到桑给巴尔的殖民独立史,古尔纳在倒叙与插叙中讲述了难民的处境。
《最后的礼物》与《赞美沉默》则聚焦于二代移民的故事,两者之间同样有有所关联。《赞美沉默》中,“我”离开非洲故土20年,无论是家庭还是工作,处境都不尽人意。在漫长的异乡人生活中,出于各种原因,“我”习惯于保持沉默,又时常编纂出自己的个人故事,来符合英国人对于一个非洲人的标准期待。出生之后,“我”和母亲就被父亲阿巴斯抛下,而这位父亲正是《最后的礼物》中的主人公,与保持沉默的儿子不同,他一直渴望把自己的经历讲给子女听,但他们却毫无兴趣,最终他用录音机录下了自己的故事。
记忆、身份认同、爱与软弱等构成了古尔纳写作的主题。在发布会的视频最后,古尔纳说道,“目前,比起协作来,我更多的是在对人们讲述,因为人们想要听我说,”诺奖无疑为他带来了莫大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