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是不是在监听我们APP们是这样知道我
打开一个手电筒APP,它会索要定位、彩信、使用相机、开关WiFi权限,这样一个手电筒在一个应用商店已经被下载了将近七千万次。不知道你有没有过相似的经历。闺蜜说他新买的口红很好看,结果回家购物软件就推送了同款;明明分享出去的是淘宝的宝贝,打开京东居然也推荐了同款,所以你是不是也怀疑过我们被手机APP监听了?
其实从技术上来说,并不存在于二十四小时能记录你每一句话,然后上传分析,还能智能理解你的语音技术。换句话说,根本不需要这么麻烦,就光是索要的定位,读取联系人、WiFi、相册权限就可以对你进行精准的画像和追踪,通过这些权限获得信息远比二十四小时监听你更简单、更高效。
购物软件根本不需要小时监听你,它会读取你的通讯录、网络环境、精准定位等信息,再结合账号里的年龄、性别等基础信息、消费记录以及收货地址很轻易的判断出你的购物需求。
其实还有很多系统默认授予的权限,比如扫描本地网络,看起来似乎会用来连接WiFi用的,危害不大,但事实上可以扫描连接你家WiFi的设备:你家用的什么牌子的电视、几个摄像头、是不是苹果的笔记本,因此推断出你家几个人,现在有几个人回家了、大致的购买力。
如果你刚刚复制了你的银行卡或者身份证号,那么进入任何APP,它都可以默认读取到,因为读取剪贴板是系统赋予每个APP与生俱来的权利。
上面这些并没有夸张,甚至还不够全面,更多实现“读心”级别推送的方式都被总结成了八大优势,写在了一些营销网站上,包括但不限于你的浏览记录、APP安装的记录、精准的定位、手机型号、兴趣爱好和粉丝属性。
还记得那个经典的段子吗?一个学做菜的软件,为什么还要我的定位信息,是我做的不好吃,要派人来打我吧。
真正可以限制APP过度读取用户隐私信息的是手机系统,就像一个严格的班主任管理班里的学生一样。
按理说,数据收集是不能跨应用的。但是APP可以用同一个识别号锁定到用户,这个识别号不是身份证号,而是你手机的身份证-手机识别码,这么关键的身份信息是怎么暴露的呢?
APP索要的电话权限包含了你手机非常重要的识别码,从年iOS6,苹果就开始跟APP们作斗争,使用匿名的识别码。而安卓的APP们仍然在想方设法地读取你的手机识别码,安卓手机对隐私保护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加上一些APP恶性竞争严重,隐私问题实际上更加严重。
年华为、小米、OPPO、vivo联合开发了国内安卓自己的匿名广告标识-OAID,魅族、联想、三星等品牌也随后加入。iOS最早提出有限访问的功能,照片可以选择范围访问,定位可以选择大致定位。MIUI12和魅族Flyme9开发出了模糊定位的功能。对于天气和新闻这类的APP,不会再知道你具体在哪,只会知道一个大致范围。
安卓应用商店会公示APP索要的权限,OPPO的商店把权限讲解最为清楚,包括授权后可能的风险。iOS14最早提出录像和录音的指示器功能,比如你的摄像头在工作时,早提出录像和录音的指示器功能,比如你的摄像头在工作时,左上角是会出现提醒,你就能随时知道哪个APP在偷偷用你的摄像头和麦克风。MIUI增加了一个定位提醒,魅族Flyme9将权限扩展至六个,还会用不同的图标提醒你定位、联系人、剪切板、手机识别码这些信息,应用的调取记录和权限记录。华为和OPPO也有类似功能,但只有小米和魅族做了全部的记录和公开。
比如如果你给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