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推荐化工人2020年必成功的理论基础
如果说化学是对自然世界最好的拆解艺术,那么管理学就一定是我们面对烟火气生活的最优解。
年一切的平淡或不凡,都将成为奏响新篇章的乐曲的强化符。女子伤春,男子悲秋,岁末最是容易焦虑的时刻。不论是大吼几声,或是写心经,都难以将我们的烦躁根除。如果说谁能够在聒噪中更容易安定下来的话,化工人一定有着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因为他们是在根上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之所以焦虑,归根结底是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而这恰恰是物质运转的底层逻辑——熵增定律。熵增定律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让人绝望的定律:年,一位叫克劳修斯的德国人,首次提出了熵增定律的概念。他认为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内,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从有序走向无序,如果没有外界向这个系统输入能量的话,那么熵增的过程是不可逆的,最终会达到熵的最大状态,系统陷入混沌无序。
放眼至我们身边的房间或是全宇宙,都在一定程度上会形成一个封闭系统,所以我们在做的很多工作实际上是在和自然定律做斗争。在中国把熵增定律研究通透的企业家中的佼佼者,无疑就是华为的任正非了。
以悲观著称的他很早就看透了,企业在创业阶段,每个人都齐心协力,从混乱中杀出一条血路,这是一个从无序到初步有序的过程;而企业进入到成长阶段,不断做大做强,将从初步有序变得更加有序;但企业一旦到了成熟阶段,盈利模式达到稳定状态,就会出现很多新问题,比如部门之间各自为战、组织结构越来越臃肿,创新能力不断下降等,又从有序慢慢地回到无序,这就是熵增的过程。
所以我们看到了华为著名的灰度管理,也有了那篇著名的《华为的冬天》。任正非在面对熵增定律时找到了延缓的办法,而化工人在做的则是逆熵增定律的事业。
化工人在中学阶段就掌握了△G=△H-T△S公式,来判断在封闭体系,组成恒定,不做非膨胀功理想状态下化学反应能否自发进行。而在之后的人生岁月里,化工人更是在时刻做着突破熵增诅咒的工作,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技艺,研制出了目标化合物,进而纯化与分离,让物质在此刻的封闭体系内,井然有序,而这竟是化工人的基础能力。
除了破解宇宙困局之外,化工人对于团队文化的理解也要更加本真。企业之所以将文化提升到越来越高的位置,最核心的目标是能够实现企业这一集体组织内的同频与协同。所以我们看到了孝文化、致良知等被企业充分的使用起来,保障企业的执行力。
而对于化工人来说,他们对企业文化理解的底层逻辑,是相似相溶现象下的极性判断。相似相溶原理是指由于极性分子间的电性作用,使得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难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难溶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
解释这一现象最简单的例子莫过于,水和乙醇可以无限制地互相溶解,乙醇和煤油只能有限地互溶。极性的差异像极了化工人价值观,与其徒有其表的主张讲述,不如构建可以让化工人产生认同感极性架构,而不同的官能团就是企业在进行企业运维这一化学反应时可依托的工具,这可能是富有竞争力的薪酬,安全清洁的环境,实现自我价值的岗位……
如果从管理学大师彼得鲁克的视角出发,企业如此卖力的宣导企业文化其核心价值在于解决信任问题。信任的成本有多高?《美丽心灵》的原型人物约翰·纳什曾经提出:越是在“低信任行业”,你买到的真东西就越贵。贵却非稀缺的东西,绝大部分情况下,都难以善终。要改变这种情况,除了有效配置好不同极性的员工,另一种方法就是找到合适路线,并加入适合的催化剂了。
这一点在企业家的社群黏性建设上特别明显,每一个有活力的企业家社群,都拥有一个掷地有声、实力超群的企业家班长,还拥有一个美丽大方、具有亲和力的生活委员,再加上一个务实稳重、执行高效的组织委员……这样的标准配置就是反应路线,而他们的才华与颜值就是决定这个化学反应进展到什么程度的催化剂。
化工人都有着自己的执着与思考,看上去有些桀骜不驯,但事实上他们都是务实、干练的追梦人。很多企业为了让员工成长,打造学习型组织,而苦口婆心。不论是一万小时定律,还是21天法则,都汹涌的伴随着讲师的滔滔不绝,灌输到员工耳蜗里。其实对于化工人来说,本不必如此复杂。因为他们早就在过渡状态理论中知道:反应物分子并不只是通过简单碰撞直接形成产物,而是必须经过一个形成高能量活化络合物的过渡状态,并且达到这个过渡状态需要的一定的活化能,再转化成生成物。
所以想要获得成果,前期的锤炼和积淀是他们不得不耐得住的寂寞,而这才是决定他们能将人生这个反应进展到何处的关键。当然化工人不仅仅擅长于自我的管理,对于工作的管理也同样是条理清晰。
企业的盈利目标经过一轮又一轮的优化,拆解成日益困扰我们的KPI。企业之所以如此的重视KPI跟绩效管理是密不可分的。“绩效管理”这个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美国管理学家奥布里·丹尼尔斯提出的。而早在年,彼得·德鲁克就提出了“目标管理”,在他看来,“绩效管理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当然,好的绩效主义有一个大前提是我们必须清晰的:曾被公认为“世界第一经理人”的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在自传中就清晰地写道:“如果说,在我奉行的价值观里,要找出一个真正对企业经营成功有推动力的,那就是有鉴别力的考评,也就是绩效考核”。
但很多时候,在企业这个大反应器里,我们缺少一套能够真正辨别真伪的考评机制。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索尼公司了:在上世纪80-90年代,索尼因半导体收音机和录音机的普及,实现了奇迹般的发展。但是后来他们将美式的绩效主义引入到公司运维中来。到了年,索尼已经连续4年亏损,年更亏损63亿美元。索尼前常务董事天外伺郎将失败的根源归结于绩效主义。
而事实上,作为后来者我们可以发现,企业成败的关键并不在于管理方式上,更多是在于核心人才团队的自我修订,一种既以目标为导向的评估机制,又能应对不同情形反馈调整,这就要依托于个人养成的职业习惯了,化工人正是具备这种职业习惯的典范。我们不仅熟练应用控制变量法、分析推理法、模型替代法,更是实事求是的依托于检测结果来优化自己的执行方案,可以说化学实验才是PDCA和SMART原则应用最广阔的地方。
想要佐证化工人的优秀思想简直不要太容易,行业内的我们就不说了,就单说转型的化工人,就如此的星光璀璨:
我们前文提到的前通用总裁杰克韦尔奇年获得马萨诸塞州大学化学工程学士学位,年获得伊利诺斯大学化学工程博士学位;
俄国化学家,医学博士,鲍罗丁除了最早做成苯甲酰氯,更是利用周末时间创作出了歌剧《伊戈尔王子》,交响曲《勇士》,交响音诗《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等名乐曲;
化学的魔力让女性同样充满着能量和智慧,其中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德国总理默克尔和英国铁娘子撒切尔了,德国首位女总理在莱比锡大学拿到物理化学博士学位,撒切尔更是年就进入牛津大学学习化学专业,毕业后还有两家化学公司的化学研究员的工作履历:
甚至于连侦探中最聪明的福尔摩斯,也在柯南道尔的笔下毕业于牛津大学化学系,牛津大学有没有福尔摩斯的原型人物我们不知道,但北京大学可是在林建华和周其凤两位化学家的引导下培育着中国英才;
化工人在中国知识界的闪耀无疑会让其他行业艳羡: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毕业于人民大学食品商品学,考前突击看完《物理化学》的作家王小波;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画出版画《蛟龙出水》的画家速泰熙;年被选送到北京化工大学深造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
以上
献给每一位化工同仁
愿我们成就更好的自己!
(参考文章吴晓波频道/流程工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