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半导体惨败,为什么美国没对韩国下手三
加拿大时间8月18日,孟晚舟引渡一案宣布审理完毕,天,近三年的等待终于落下帷幕。这是一场令所有国人刻骨铭心的高科技产业之争,旷日持久,而又充满悲情。
然而,此时此刻,一如彼时彼刻。
在60年前的东亚,美国人同样种下了一颗名为“半导体”产业的种子,它开出的工业之花曾令日本疯狂,韩国痴迷,甚至主导了两个国家的命运。日本为什么能率先引领半导体潮流?
韩国又是如何超越日本完成逆袭的?在东亚半导体角逐的战场上,美国人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一.日本半导体,崛起于废墟
01.风起,聆听美国的教诲
如果我说,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开端,既不是由商人发起,也不是由政客主导,而是由一个外国军官的一道命令,你敢相信吗?
这个军官不是别人,正是中国人民的老对手,摆拍艺术的爱好者,向反方向进攻理论的 号实践人: 。
年日本战败, 作为盟军驻日 指挥官,理所应当地成为了裕仁他爹。
为了让日本人民感受到美国人的“友好”,更为了让“父慈子孝”的“美式民主”深入人心, 开始鼓励日本民间企业生产收音机。
说老实话,收音机这玩意日本其实早就有,因为当初宣布正式投降的“玉音放送”就是通过收音机让日本百姓 次听到了天皇的声音。
然而日本生产出的收音机有一个问题,质量太差,原因是日本工业生产70%由家庭小作坊完成,这显然不符合现代工业尤其是高精尖工业的需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老麦从美国国内请了一个人,叫爱德华兹·戴明。
学过管理学的朋友应该对他相当熟悉,这位牛人提出了 的“质量管理14条”,也正是在这位老哥的帮助下,日本战后企业迅速学会了如何管理企业。
如何进行品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帮日本塑造起了躬匠精神,啊不是,工匠精神......
02.繁荣,去赚美国的钞票
二战的硝烟让日本本土化为一片废墟,但必须承认的是,自1年普及义务教育以来的人才储备并未完全消耗殆尽。
在有了和平的环境和现代工业的质量标准之后,日本距离摸到现代电子工业的门槛,只剩一步之遥。
年5月的东京春意盎然,两位忘年之交的老友在一家咖啡厅里相聚,彼此倾诉着未来的规划。
他俩一个叫井深大,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理工部;另一个叫盛田昭夫,出身于大阪大学理工部。
或许屏幕前的你压根没听过这名号,但是没关系,因为他俩创办的公司你一定知道:
索尼株式会社。
得益于太上皇的收音机政策,本着有钱不赚王八蛋的原则,这俩理工科高材生也捣鼓起了收音机。
咱不得不说啊,知识真的就是力量,年,原名还叫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的索尼公司研发出了日本 台磁带录音机。
这玩意的前身是留声机,傻大黑粗一铁疙瘩,且长期以来专利都在西方人手里,起初哥俩在日本的销量很不好,因为老百姓穷啊,后来还是政府帮忙采购才度过了最初的难关。
在经历了初期的碰壁之后,哥俩明白,光靠技术那是做不来生意的,你还得了解市场;何况你的技术也不算多么先进。
想要快速补课, 的途径是向欧美学习,一番决策之后,二人决定兵分两路,井深大去了美国;而盛田昭夫去了西欧。
年,井深大从美国带回了晶体管技术;同一时间,盛田昭夫分别拜访了德国奔驰公司与荷兰菲利普,学会了如何掌控用户需求。
当二人回国之后,经过一年的研发,再度推出了新产品——便携式半导体收音机。生意怎么样?生意那是相当的行啊;不仅国内大赚,大洋彼岸的美国都下单超过万份。
穷人变富人哪一步最难?当然是 桶金最难。
年,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后,索尼走向了发展的快车道,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60到70年代,那就是:走美国的路,让美国无路可走。
年美国发明集成电路,年索尼就拿出了自家 块集成电路;年IBM造出世界上 款DRAM芯片,年索尼原封不动地整了块一模一样的;
且由于日本的劳动力成本更低,产品的价格优势相对美国非常明显,索尼对美长期保持巨大产业优势。
进入70年代后,日本政府把目光投向了索尼这家公司。咱就这么说,今天咱们对华为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