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身听里的天皇巨星它陪我度过高胜美许茹
随身听早就被淘汰进历史的垃圾堆了。现在的小朋友们见到随身听,可能都不认识了。
我们那时候多流行啊,甚至都不想叫它随身听,这个名词不够典雅,不够生动,我们叫它walkman。
我不知道各位80后当年有没有买过随身听,我想很多人都曾经有过吧,毕竟我们那时候英语听力考试是要自带收音机的,随身听就能收音,所以它的覆盖面应该很广。
它也很便宜——当年的农贸市场门口有一家摆了很多年的磁带摊,各种各样的歌带,外加各种各样的随身听。他家随身听有种特别的气质,每个都旧旧的,哪怕好像没什么划痕,拿到手里也感觉不像是新货,也不知道他是从哪里淘过来的。
优点是便宜。
这么个电子产品才二十块钱一个,各种款式任君挑选(都不咋样,都丑),对我们当年就已经不算是很么财政压力了。买一个随身听,戴上耳机听听王菲、许茹芸、高胜美、周华健,感觉整个人都神采飞扬精神抖擞了。
那时候的人怎么那么喜欢听歌呢?我暑假时候去亲戚家住,小叔叔一早就要用录音机放磁带听歌的,我在他那里住了快一个月吧,学会了周华健的《花心》:花的心,藏在蕊中,空把花期都错过……
那时候青涩的我们如果情窦初开又饱受打击——哪个少男不多情,那个少女不怀春,对中学时候的我们,这是很正常的——我们也唱歌来表达忧伤,比如田震的《执着》:每个夜晚来临的时候,孤独总在我左右;每个黄昏心跳的等候,是我无限的温柔……
现在想想,那时候可能是我一辈子最“作”的年纪。又穷,又幼稚,还觉得自己拥有饱满的感情,觉得自己能为“爱”奋不顾身。啊,在歌声飞扬里,挥霍着自己多愁善感的青春。
读大学以后,这种20块钱的随身听就有些拿不出手了。但大学里又必须要用录音机听磁带练习英语,宿舍里有个同学当时去了开元商城买了一个中等大小的录音机,花了块钱,贵得令人咋舌。
当时比较流行的是这种真正的walkman,品牌主要有爱华、索尼和松下。号称全钢机芯,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手感非常好。只要把它带在身上,莫名就觉得自己的英语水平陡然拔高了一大截。使用口香糖一样的充电电池,一看就很高端,而且还有线控,耳机线上有按键,一按就切到下首歌,这是20块钱的廉价随身听所做不到的。
这种用料扎实的walkman是我长久以来的一个梦,但它的价钱也比较美丽,我终于鼓起勇气实现这个梦不久,它就在自习室被偷了,成全了不知道是谁的另一个毛贼的梦。
也许二十一世纪初是这种walkman的最后辉煌。
如果说mp3的流行还没有给它以致命的打击,那么智能手机的兴起就使它真正丧失了生存的空间。有了容量大、方便的智能手机,谁还会听磁带呢?
每种电子产品都有它的流行时段,随身听的兴起和消亡,是生命周期的正常更迭。我也曾经想再去淘一部曾经向往不已的walkman,后来还是没淘——就算买了,也只是放在那里积灰,没什么意义。我不知道别的80后家里有没有保存张信哲、刘德华这些昔日天皇巨星的磁带,反正我家的磁带是早就送的送,扔的扔,一点都没留下,就像我稀碎的青春……
(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1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