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魅力英语学习的历史变革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流工具,更是交通工具。听起来有点邪乎。语言交流通了,相互之间就有了往来,就有了互通有无。从灯笼、油灯,流通成了电灯,驴马换了电车。电话,电报,直至今天的电脑,光用钱是不行的。语言的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融合和发展,神话中的故事成了现实。这一切都应归功于语言的交流。
1,英语与上海市民的渊源
英语对上海市民的影响,要从年开始讲起。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开辟了通商口岸,上海渐渐成为了东方巴黎。从上海的外滩,到静安寺,从苏州河到淮海路,是英语的世界。外国的商人,要的是利润,但也把他们的文明,通过语言传递给了上海的市民。更有以英语物品名音读沪语的现象出现。
例:“水门汀”指水泥或混凝土,源自英语cement;“司必灵”指弹簧门锁,源自英语springlock;“司的克”,指外国手杖,源自英语stick;“麦克麦克”指许多许多,源自英语much。又由于时代的发展,英语的书面语成为戏曲用语和口头用语,使原先概念上的沪语变得丰富多了。苏州评弹是上海市民喜欢的曲艺,手头有年1月出版的开篇集,有一首名“洋泾浜”的唱词,可作见证。(见图)
在上海的静安寺愚园路口,有一处叫百乐门大舞厅Paramount。是上海滩的一个标志。Paramount的原意是“至高、最大”,民国21年百乐门营建时即用此英文招牌,其原意是突出它的高档,并以其谐音取名“百乐门”,这个名字很迎合当时上海人追求吉祥如意大富大贵的心理。有趣的是,“Paramount”还是美国好莱坞四大电影公司之一的名称,但看美国电影时,上海人却习惯将该电影公司谐音取为“派拉蒙”。可见英语对上海的影响。
2,英语成为全球通用语言的奥秘
英语为什么能够成为全球通用语言:英国语言学家夸克(Quirk)曾经这样形象地描述:英语是“这样一种语言——使用它的地方太阳永不落,使用它的人永远不睡觉”。英语虽然不属于人类最古老的语言之列,并且它走向世界也仅仅四百多年,可是它在全球化过程中的发展速度和对全世界的影响非常之大。
(一)历史方面:一千五百多年前,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凭借北欧日耳曼民族勇猛顽强的“海盗精神”抢占不列颠岛,在非常艰难的历史环境中,依靠民族团结的力量战胜外族屡次的侵略,在不列颠创建新的国家——英国;然后,在“文艺复兴”运动中,借助勤奋好学的探索精神,在广泛汲取欧洲古老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自力更生,力求创新,努力赶超欧洲大陆的老牌列强,从一个弱小的海岛民族发展成为欧洲乃至世界上的强盛民族,在16世纪以后短短的两百年中就创造出独具英国民族特色的先进语言文化。
(二)政治、军事方面:英国为了达到掠夺殖民地的目的,不惜使用武力在世界各地镇压当地土著居民,在政治上竭力奉行殖民政策,强行传播和普及英语语言文化,用英语同化当地民族语言,使英语在美洲、大洋洲、非洲、亚洲英国殖民地牢牢扎下了根,结果造就出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南非、印度等多个具有本土语言文化特色的英语变种。
(三)经济方面:因为先前的大英帝国以及后来的美国,都先后在经济上垄断国际贸易市场的许多重要领域,所以英语必然随它们的商品打人世界各国。如今,许多大的国际跨国集团仍然操纵在美、英两国手中,国际经济贸易游戏规则基本上都是用英语作为蓝本制定的,并被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所操纵或主导。
(四)科技方面:在人类近代自然科学技术方面,许多先进发明创造和尖端科学技术来自英、美等英语国家的科学家,他们用英语写成的科研报告和资料以及发行的英文学术期刊必然受到世界各国科学家和科技人员的青睐,为了获取英、美的先进科学技术,或参加国际学术交流,非英语国家的大批科学家和科技人员不得不下苦功学习英语。
(五)外交方面:美、英,以及许多英联邦国家把英语作为第一语言或官方语言,美、英又分别是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这使得英语在年联合国成立之日起就成为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并且用英语制定的国际法规在全世界普及面最广。为了有利于国际交往,世界其他国家的外交人员不得不学会英语。
(六)国际外贸和旅游方面:20世纪后期,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迅速,为了占领国际贸易市场和旅游市场,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英语成为各国推销本国商品的有力武器,各国公司纷纷用英语为自己的商品在国际媒体上做广告,千方百计为自己争夺客户。
(七)教育方面:因为美、英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都有许多世界一流的大学,各国为了培养一流科技人才,不得不派大批留学生或访问学者去英、美或者其他英联邦国家大学留学或从事合作科研活动,英语自然成为年轻人考入这些梦寐以求的国家大学的“敲门砖”以及学者们进行学术交流的工具。另外,世界上高水平的大学教材和现代文学著作,绝大部分是用英语写成的,各国高等院校为了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与世界学术水平接轨,不得不选用或借鉴西方国家的大学英语教材和英语现代文学著作。
(八)文化娱乐方面:美国最早发明了电影,后来又发明了电视、录像。美国凭借高科技手段生产的大批电影和电视音像制品,具有非常诱人的魅力,不但占领了英语为母语国家的娱乐市场的大部分份额,而且在非英语国家也十分畅销。其他国家为了使本国的电影、电视和音像制品能够打人国际娱乐市场,也把本国电影、电视和音像制品翻译成英语在全世界发行,因此,英语必然随着美国或其他国家电影、电视音像等音像制品的全球广泛传播,而引起世界亿万观众对学习英语的兴趣。
(这一段辑录自百度)
3,走出去接轨国际,请进来溶入生活
早在上世纪20年代,中国教育界就出现了学习西方语言的热潮,其中英语学习之势更是蔚然成风,英语教学开始初具规模。在最早期的教学机构里,就已经出现后来被称为“浸入式”的教学方法:部分教会学校全英语授课,学生从穿衣打扮到言行举止全部模仿西方。
20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以后,英语在中国国内大中专院校越来越得到重视。在这之前,中学时代学生学得都是俄语。经常听他们回忆当年学习俄语的情景,之后,到了大学才从26个英文字母开始学英语,这无疑非常困难。那时候国家需要人才,英语方面的人才又奇缺,为了响应党的号召,有一部分学生在英语学习条件极其艰苦的年代,经济穷困,缺乏必要的学习语言的辅助器材,如录音机、磁带等,条件异常艰苦,整个社会英语的普及率和使用率也远不及现在那么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