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带你穿越回30年前的家,一代人的童
我们上一期推出的中国装修30年图鉴在各大平台都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很多网友也纷纷晒图怀念自己的小时候的家。
那时候对于家的记忆非常集体:也是陈列简陋的几件家具、全国统一的床单。
今天,我从网上搜罗了很多80—90年代的装修,让我们穿梭回30年前,看看那时候的家是怎么打造的...
在90年代农村建房子基本上请的都是民工团队(很多来自于河南),那时需要很多搬砖、扛包和泥瓦工,还有电工、木工等。听家里的长辈说,他们通常是一个村一个村的全体出动。
看很多影视作品(图为电影《地久天长》剧照),大家对绿色油漆墙裙应该不陌生。
其实绿医院、学校、政府等人流密集的场所,一来人多下面刷绿漆不容易弄脏墙面;二来绿色是大自然的颜色,有利于在嘈杂的环境中平复人们情绪。
但是时间一长就变成约定俗成了,人们认为墙裙就应该是绿色。
缝纫机其实是更老一点,50年代就陆续出现在了家庭当中。但因为是耐用品,一直延续到八九十年代在很多人家中还能见到它的身影。
当时这可是一件“天价”结婚礼物。
据悉,有网友的爸爸在79年购买了一台老式的燕牌缝纫机。这份购票凭证上,写明这台缝纫机价格为元,盖上了朝阳区东坝供销社和北京税务的两个章。
筒子楼的记忆比缝纫机还久,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直到90年代,提到老上海,我就会想起这些密密麻麻的人家和堆满杂物的走廊。
据说,这些筒子楼很多都是当年是英国人建造的,作为最早是公共租界巡捕房的一部分,后来逐渐成为民居。
因为没有独立的厨卫,所有人家都统一把厨房外置到走廊。一到饭点,各家人做饭叮叮当当和油烟会包围整个楼栋。那时人们饱含最朴实的邻里感情,谁家有稀奇的吃的都会一起分享。
同年代西北地区的窑洞却是另一种风貌。靠窗的一面起炕,另一头两个相对的大扣箱(很多都是女人的陪嫁),窑最里面还要有大立柜来储物。
这样的房子冬暖夏凉,住起来十分舒服。
经济条件稍微好一点的人家,已经开始“装修”。
墙上钉了全屋护墙板和柔黄色的壁灯,吊顶没做而是打一圈石膏线、鱼骨拼接的地板,这样的设计放在今天都十分前卫。但是一旁的组合柜和翻面的镜子还是透露了那个年代特有的风格。
总之,这应该是当年非常不错的设计。
80、90年代的学生宿舍,铁质的上下床和草编席,基本上绿色的围墙,墙头贴满了刚流传进来的港台明星的海报。
木质洗脸盆架和红双喜铁皮洗脸盆大家应该都不陌生。那时候很多人结婚并不随彩礼,而是红布包一对双喜盆(一个洗脸、一个洗脚)
脸盆架在我小时候已经演变成了铁艺、塑料等材质,上面有放置肥皂、毛巾和镜子的架子。洗脸盆也多了很多塑料新颖、造型别致的样式。
邻居爷爷家的“三五牌”座钟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只要一拧发条能连续走上15天,据说年,这个座钟差不多是一个人两三个月的工资。能拥有一台,左邻右舍都羡慕不已。
外公家的日历表,每到夜晚十二点的时候,右边的日期和礼拜都会跳转并发出清脆的“搭啦”声。小时候十分好奇,总会守着等它翻页被家长催促赶快睡觉。
日本“三洋牌“录音机,价格-元,80年代人家2-3个月的工资。可以放磁带、听广播,还可以录音。
印象最深的就是费翔的磁带。那首《冬天里的一把火》真是火遍了大江南北,火到了90年代......
海棠洗衣机,我家从93年一直用到08年。最后不是它不能用了,而是我们家实在该换一个新的了。
左边大桶是用来洗衣服,然后拿出来拧一拧水再放进右边的甩干桶。甩干的时候电机功率特别大,洗衣机疯狂颤抖,整条巷子都能听到,不知道的还以为发生了地震。
90年代的彩色长虹电视机。人们精神生活的唯一养料,最喜欢少儿频道,长大之后开始成了电视剧迷。《白娘子传奇》、《上海滩》、《西游记》和后来火得一塌糊涂的《还珠格格》...
后来,我总是在想。要是有一张穿梭回30年前的时光机,我一定会去不留遗憾的玩闹,评论区的人总是说,那时最好的年代。
其实,我们之所以怀念那个年代,更多的是怀念那时候的自己。毕竟,长大后的人生着实无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