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歌机的前世今生
春华秋实,硕果飘香。有人抒写童话,有人描画爱情,有人歌唱,有人咏诗,有人狂欢,更有人春风得意、享受着金秋明媚的大好时光,人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金秋十月的到来放声高歌。
回眸年春节,按习俗,家人之间相互送件小礼物略表寸心,象征辞旧迎新,幸福如意,现如今,老百姓吃穿不愁,送上一件饱含文化氛围的小礼物更有时代感。
年前腊月十二,我与二位老友结伴去东湖“遛弯儿”,走累了,坐下来休息,老李头从上衣口袋里拿出一件女儿送的小礼物,是个点歌机,打开开关,摁上99字码,“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这首热情洋溢的歌曲《春天的故事》从点歌机里飘出来,歌声娓娓动听,令人振奋;
这时,老宋从书包里拿出一件儿子买的“宝贝”,当他拧开旋扭,按上数字88,小荧光屏亮起来,京剧评剧名家相继出现在屏幕上“春季里开花,十四五六,春打六九头。”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花为媒》《三打祝家庄》唱段让人眼前浮出春暖花开、姹紫嫣红的盛景。
过年了,送上一台看戏机或点歌机,给春节增添一份高雅艺术色彩,让春的寓意更加含情脉脉,看到这些高科技,让我想起点歌机的“前世今生”。
年岁末,我就读的学校春节举办《春的畅想》诗歌故事比赛,我们物理系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别出心裁地制作广播剧参赛。我笫一次接触实验室里点歌机的“前世”—一台“巨无霸”钢丝录音机,有幸参加物理系的“处女作”《春到海防哨所》。
我的“角色”是制造水声,用碗舀水再倒回盆里,好似海水波澜起伏声,当完成广播剧的录制,听回放时,感受到节目录制还真像那么回事,那是我笫一次感到录音机的奥妙无穷,制作出的作品还如此妙趣横生。当广播剧夺得诗歌故事比赛第一名时,才真正感到春耕夏耘、春兰秋菊的魅力。
七十年代初,二中就使用图中的开盘录音机,播放著名播音员方明朗诵,当时能使用录音机教字的学校也算是“凤毛麟角”。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著名播音员方明朗诵杜甫的《春夜喜雨》在教室里荡气回肠,学生们聆听这“字正腔圆”的诗词,在语文课上能得到如此“待遇”,倍感幸运,这种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年,随着上海玩具厂生产的“葵花牌砖头机”问世,录音教学像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方便灵活地录放音功能,使学生们学英语更加方便快捷,为外语听读能力的提髙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块砖”录音机的出现,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锦上添花。
七十年代末,受港台文化影响,内地文化生活开始丰富起来,那年春节过后,内地公演的香港科幻电影《生死搏斗》将喇叭裤风潮吹进內地。与此同时,摇滚音乐也逐步风靡大江南北,人们可以看到戴蛤蟆镜、穿喇叭裤,留一头长发的摇滚青年走在大街小巷,他们手上提着肩扛着四喇叭录音机,不断地播放着邓丽君的经典歌曲《甜蜜蜜》,成为当时的“别样风景线”。
老百姓掀起购买“四喇叭燕舞收录机”的热潮。那年六一刚过,一场大雨后,在家乡老百货大楼门前的南京路上,熬夜购买录音机的老百姓排成了长队,盛况空前,四喇叭录音机放声歌唱,乐声动耳。
岁月如梭,光阴荏苒,斗转星移,点歌机的“前世”在风雨飘摇中时过境迁,让突飞猛进的高科技逐渐取而代之。
现如今,点歌机后浪推前浪,推陈出新,新产品,琳琅满目、繁花似锦,让人目不暇接。中秋节前后,集市上水果摊前叫卖声此起彼伏,录音喊话器反复播放“过节了,买点水果吧!可甜、可甜、可甜那!”
傍晚,华灯初放,在光明广场,点歌机播放《八月桂花遍地开》舞曲,广场大妈们隨着美妙的歌声翩翩起舞,那优美的舞姿咉衬出春华秋实、国泰民安。.
年9月27日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原作者)
作者:戴忠群
编辑:严京平《白浪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