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家乡婚俗变迁四十年

白癜风治疗哪家最好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930/09073071708.shtml
我的家乡地处皖南美丽升金湖畔东至县境内,父辈们日出而做日落而息,过着淳朴田园般生活。到了我这一辈,基本外出务工的较多,从四十年前一穷二白到如今基本现代化,见证了生活的变迁,也见证了人们观念的变化,尤其是婚俗的变化。七十年代我父母结婚,听母亲讲父亲家里穷的叮当响,外婆家里都反对,但母亲铁了心要跟书呆子父亲。那时候结婚陪嫁的就是个大木箱子和两床棉花絮,母亲依然过得有滋有味,生下了我和妹妹。现在想来,母亲那时候多单纯,义无反顾从没有想过以后日子多艰难,我想这就是那个年代的纯真爱情。到了八十年代,生活条件好了,堂哥结婚全村都过来帮忙。我记得迎亲的那天挑的挑抬的抬,队伍排得好长,陪嫁的被子电风扇录音机自行车等全贴上了大喜字,好不热闹,一路走还一路被人追必须撒烟撒糖才让我们通过。家里三天流水席,全村每家都会出份子钱,大概二十元,一家吃两餐,席前还要三请四催,成了全村人的喜庆。九十年代,那时侯就开始讲究房子了,基本上结婚一套三合屋。表姐出嫁的时候,表姐夫家里弟兄三个每人一套三合屋,这在那时条件算好的了,有的人家条件差盖房都要借钱,婚后几年一直在还债。婚礼基本上在家操办,依然全村人都过来帮忙,陪嫁的都是音响大件之类的,份子钱已经出到五十了。到了零零年代,结婚的房子都是两层楼房了,迎亲的队伍也不再肩扛担挑了,桥车牌上了用场,在母亲的不舍中一溜烟开向了婆家。婚宴酒席有的在家操办,条件好的到镇上饭店办,摆上二三十桌一次就搞定,那时候份子钱要两百元了。到了一零年代,农村盖房都不是事了,条件好的都在城里买房,陪嫁都是轿车。结婚流行请司仪,穿上婚纱一切都向城里看齐,温馨又洋气。迎亲车队一辆接一辆浩浩荡荡,从娘家到婆家几十里路车程半小时就赶到,份子钱已经五百往上跑了。相比七十年代,农村生活日新月异,我们倡导小康社会建设新农村,我们也希望随着观念的变化,农村最纯真的乡情不能丢弃,那是一代人的念想。作者简介江锐,安徽芜湖人,个体企业老总,爱好文学,闲暇时写写心得表达一下内心感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923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