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从日本第一台磁带录音机,走向世界

年8月,日本败局已定。长达大半个世纪的对外侵略战争,不仅给世界人民带来了苦难,日本本国居民也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战争结束后的日本满目疮痍,全国物资短缺,交通线路几乎崩溃。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一位来自日本的年轻人——盛田昭夫,在战后的残垣颓瓦中看到了机遇。

不走寻常路

在资源匮乏的环境中,盛田昭夫和好友井深先生想到了一个有趣的点子——生产收音机。于是他们在一幢被炸过的破楼中成立了公司——“东京通信研究所”,也就是SONY的前身。当时日本的收音机供不应求,相关领域的大企业已经陆续占领市场。制造收音机,在市场中分一杯羹,对于刚刚成立的企业而言,这是最好的存活办法。但是盛田昭夫成立公司的愿景是:“生产引领潮流的全新产品”,这一做法明显和愿景矛盾。此时摆在这家新公司面前的是两条路:循规蹈矩还是推陈出新?

盛田昭夫选择了创新,他们立志研发日本第一台磁带录音机。对于一家创业公司而言,研发结果是关乎公司存活与否的关键。公司成员为此竭尽全力,终于在年研制出了磁带录音机。首批产品顺利销往学校和检察院,凭借磁带录音机,公司在日本存活下来。

改名为SONY

日本资源受限,企业想要在竞争中胜出,必须依赖出口,这是日本企业家的共识,盛田昭夫也不例外。在计划海外发展之后,盛田昭夫发现“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这个名字有些拗口。走向世界的第一步是取一个容易被外国人记住的名字。SONY来源于拉丁语单词“sonus”,意思是“声音”,正好与公司的产品有关,于是公司改名为“SONY株式会社”。在那个年代,日本公司一般不会用外语作为企业名称。对于公司更名一事,不少人持反对意见。作为第一家用外来词命名的日企,在当时是需要非常大的勇气的。盛田昭夫力排众议,最终“SONY”的字样被打在了公司所有产品上。

走向世界

一次偶然,盛田昭夫在报纸中获悉,美国的一家实验室发明了新的固态元件——晶体管。现在看来,晶体管是电子工学领域“奇迹”般的发明,但在问世初期,没有人知道晶体管能拿来做什么,更别说用来做收音机了。盛田昭夫灵光一现,当即决定着手研发晶体收音机。晶体管刚好能解决收音机的电池和尺寸问题。年,晶体收音机研制成功,成为全球最小的收音机,电池续航能力也大大提高。一经问世,这款产品便受到市场的喜爱。凭借晶体收音机,公司开始从日本走向世界。

此后,SONY相继推出Trinitron彩色电视机、Betamanx录像机、Walkman等领先于世界的新产品。从一个在废墟中建立起来的小公司,到现在的世界强,SONY创造了辉煌的历程。20世纪50年代,日本产品被等同于“粗制滥造”;而到了70年代,日本产品开始占领世界各国市场。回顾SONY的发展史,SONY一直寻求技术的飞跃,一直坚守创新信念。这或许是日本企业成功的秘诀之一。

日本人一直在不懈钻研和创新,哪怕是生产螺丝刀这样简单的工具,他们照样会绞尽脑汁、仔细研究、审视用途,从而制造出最易用、最完美的产品。这种钻研和创新意识仿佛是日本人的天性之一,这也正是企业面向未来需要学习的精神。正如盛田昭夫所言:如果一味执着于过去,便无法开创未来,毕竟过去的已经过去。知过去,创未来。

感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8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