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澳大利亚星球研究所

无人问津的土地

木卫一

星球研究所

在我看来,澳大利亚最迷人之处,从来不在悉尼或是墨尔本。最让人念念不忘的,是一片几乎“无人问津”的土地——

北领地。

如果你曾经来过,恭喜你,成功“击败”了99%的旅行者。

▼外国游客前往澳大利亚各地区的人数占比

年,赴澳的外国游客突破万人,其中前往北领地的仅有人,仅占1%。制图

魏桢张靖/星球研究所

数据来自:澳大利亚统计局,首都特区和新南威尔士州合并计算

如果你有一个来自这里的澳洲朋友,恭喜你,遇到了最特别的那1%。

▼年,北领地有24.6万常住居民,仅为澳大利亚人口的1%。制图

魏桢张靖/星球研究所

数据来自:澳大利亚统计局

然而这里却拥有万平方千米土地,这意味着人口密度仅为0.18人/平方千米,可以说比我国西藏还要人迹罕至了。如此“无人问津”的北领地,又如何能成为澳洲大陆上最迷人的存在?这要从她独一无二的风光说起。

既蛮荒,又妩媚

如果离开地表俯瞰澳大利亚,你将看到的不是青青草原,而是一片砖红色的大地。很难想象,这是除南极洲外,全球降水最少的大陆。澳大利亚平均降水量mm,和我国兰州相当。中部内陆尤其干旱,年降水量仅在mm左右。

▼从空中看,澳大利亚是一块“干燥”的大陆。制图

魏桢张靖/星球研究所,底图来自谷歌地图

这片大陆上,东部是纵贯南北的山脉,西部是微微隆起的高原,它们阻隔着来自海洋的潮湿空气。即便还有西北方向吹来的湿润季风,但它从北半球远道而来,已无力去攻入大陆的中心地带。

▼由于山脉和高原阻挡,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难以进入澳大利亚中部。制图

王朝阳张靖/星球研究所

于是在大陆中部,只有根系发达、叶面尖细的植物能够幸存。广袤的大地上,散落着低矮的灌木和稀疏的草地,地表裸露在外,只能任凭风吹、日晒、雨淋。

▼中部地区的典型地表景观

数万年过去,曾经的红色砂岩分崩离析,形成荒漠砂土,只留下被剥蚀的孤丘、隆起的岩石,红色的“澳大利亚之心”形成了。

▼澳大利亚的红色中心

而其中最独特的,莫过于北领地南部的乌鲁鲁-卡塔丘塔地区。

▼乌鲁鲁-卡塔丘塔位置。制图

王朝阳张靖/星球研究所

乌鲁鲁(Uluru),也被欧洲人称为艾尔斯岩(AyersRock),是地球上最大的单体岩石。尽管其顶端已高出地面m,地面周长近10km,却仍然只是冰山一角。

▼巨大的乌鲁鲁孤独地耸立在荒原上,其绝大部分体积深埋地下,可以向下延伸6km,被原住民认为是“世界之心”。

树木和行人在它面前,如同蝼蚁。

▼乌鲁鲁岩石一角VS周边的树木

组成这个庞然大物的,主要是一种名为长石砂岩(Arkose)的岩石。岩石中富含铁元素,在氧化作用下形成独特的铁锈色,日出日落时显得尤其夺目。

▼日落时的乌鲁鲁,在逐渐降临的夜幕下格外火红

乌鲁鲁的形成可以追溯到6亿年前,而距欧洲人首次发现它,仅仅过去了年。所以,人类与乌鲁鲁相比,不管是体积还是年龄,都太渺小了。多少人只能跋山涉水到此,一睹数亿年时光留下的些许痕迹。

▼降雨在巨石表面形成流水,长年累月的侵蚀下,形成了独特的凹陷。

而位于乌鲁鲁西部45km的卡塔丘塔,则是这片大陆上又一鬼斧神工之作。在原住民的语言中,卡塔丘塔意为“许多头”。

▼卡塔丘塔

这是一个由36个圆顶组成的“岩石群”。最高的圆顶名为奥加石(Olgas),高米,比乌鲁鲁还高多米,比北京第一高楼“中国尊”高出约20米。

▼最高的圆顶即为奥加石。

卡塔丘塔的岩体在形成之初发生了断裂,经过数亿年的风化和侵蚀,裂缝最终形成了峡谷。荒原上的风在峡谷间呼啸而过,被当地人称为“风之谷”。

▼让卡塔丘塔发生断裂的是爱丽丝泉造山运动,大约在4.5亿年前开始,3亿年前结束,乌鲁鲁的倾斜砂岩层的形成也与此有关。

荒原和巨石,成为了北领地南部独特的景观。而大自然总是善于平衡,她给了这片土地粗犷的荒漠,也赠予其温柔的绿洲。乌鲁鲁东北部的帝王谷(KingsCanyon),就是其中之一。

▼帝王谷位于乌鲁鲁-卡塔丘塔地区的东北部。制图

王朝阳张靖/星球研究所

不透水的页岩层能够保持稀有的雨水,令其汇聚成流。水流和风在裂缝中穿行,逐渐将裂缝切割为陡峭的岩壁。岩壁顶部干燥荒凉,布满迷宫一般的圆顶。

▼由于风蚀作用,峡谷岩壁顶部形成了一个个圆顶。

但m下方的帝王溪却郁郁葱葱,被称为“伊甸园”。

▼这里是多种植物的庇护所,包括澳大利亚中部特有的麦克唐纳德苏铁。长约6km的环形步道连接峡谷上下,如同连接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帝王谷并非特例,在其北部,形态各异的峡谷沿着麦克唐纳山脉延伸排列,构成了荒原上壮观的峡谷景观群。

▼南部的麦克唐纳山脉是峡谷景观最集中的区域,北领地的第三大城市爱丽丝泉(AliceSprings)也坐落在山脉之间。制图

王朝阳张靖/星球研究所

有的峭壁陡立,在阳光下呈现金黄或猩红的色彩。

▼斯坦德利峡谷(StandleyChasm)

有的溪流潺潺,高大的桉树亦可在此扎根繁盛。

▼奥米斯顿峡谷(OrmistonGorge)

有的,则是一方隐秘的生命乐园。

▼芬克峡谷(FinkeGorge)的棕榈谷,生长着这里独一无二的澳大利亚龙鳞榈。

而如果继续向北,红色的荒漠将逐渐被抛到脑后,这片土地最妩媚的一面即将在你眼前呈现。南纬17°以北,水汽逐渐丰沛,年均降水量最高可以达到1mm左右,和我国广州相当。

▼北领地年均降水分布。制图

王朝阳张靖/星球研究所

大名鼎鼎的卡卡杜和李治菲特国家公园,蜿蜒千米的凯瑟琳河都位于这里。丛林、河流、湿地取代荒原,彻底改变了地表景观。

▼凯瑟琳河

▼卡卡杜国家公园中的黄水河

这里雨旱分明。雨季河水暴涨,流水从隆起的砂岩悬崖飞流直下,形成一系列瀑布,水气缭绕。

▼吉姆吉姆瀑布(JimJimFalls),位于卡卡杜国家公园,最大落差可达到米,雨季时水量丰沛,从地面难以接近。

▼双层瀑布(DoubleFalls),位于卡卡杜国家公园,必须乘坐直升飞机才能一睹其神形姿态。

▼佛罗伦斯瀑布(FlorenceFalls),位于李治菲特国家公园,最大落差仅为15米,水流十分温柔,令下方的水潭成为绝佳的游泳场所。

▼云芝瀑布(WangiFalls),位于李治菲特国家公园,最大落差52米,旱季时流水也不会枯竭。

风尘仆仆的旅行者,在这里休养生息。

▼湿地中的垂钓者

巨大的咸水鳄、敏捷的沙袋鼠和各异的鸟类,是这里最受欢迎的明星;

▼卡卡杜国家公园内的牛背鹭、咸水鳄、冠水雉、澳洲鹈鹕、袋鼠和白腹海雕

昆虫在这里建立起宏大的王国;

▼李治菲特国家公园中巨大的白蚁巢穴,其高度可以与一旁的树木比肩。

古老的原住民,也在这里留下了穿越数万年的艺术作品。

▼卡卡杜国家公园中有多处古老的原住民岩画,记录了先民的狩猎、宗教等方方面面的生活情节。最新的研究显示,一些岩画可以追溯到年前。

时间塑造了这片土地上的一切,既粗犷如荒漠,又温柔似流水,这是属于北领地的独特气质。但这远非全部。

美好背后,是苦难

人们总说,光鲜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苦难。这片土地也是如此。澳大利亚有3%的人口是原住民,而在北领地,这个数字是30%。在这里,原住民拥有50%的土地和85%的海岸线,宏伟的乌鲁鲁、卡塔丘塔都是他们的圣地,一切看起来是如此自由、和谐。

▼北领地的原住民儿童

但在人类历史中,外来者和原住民的矛盾屡见不鲜,北领地也不能免俗。第一批殖民者登陆澳洲的47年后,澳大利亚便被宣布“土地无主”,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原住民成了“非法入侵者”。而年后的60年间,有10%~30%的儿童被迫与原住民家庭分离,称为“被偷走的一代”。

▼一些原住民儿童被带到社会机构抚养,图片来源

AustralianHumanRightsCommission

他们从小接受西方教育,本应更快地融入外部社会。但后期的调查却显示,大多数孩子长大后,既无法找回原来的生活方式,也并未在教育及就业问题上得到任何改善。也许就像一位原住民领袖所说:“他们从小被寄养在陌生人家里,长大后又忘却了自己的语言和传统。他们是没有根的一代,每棵大树都是有根的,只有找到了根,才有尊严。”——《中国国家地理》7年第12期

▼土地对于原住民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远离了这片土地,便远离了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方式,远离了属于他们的文化。

然而,原住民的苦难还没过去,这片土地又被战争的阴影笼罩。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太平洋,战火不断。珍珠港的硝烟尚未消散,不到3个月后,同样的日本部队就袭击了北领地首府达尔文。

▼北领地的首府达尔文,坐落在北方海岸边缘。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一度成为了太平洋战争期间重要的军事基地。制图

魏桢张靖/星球研究所

年2月19日,架日本战机先后在达尔文投下了枚炸弹,是珍珠港轰炸投弹量的1.5倍。

▼遭受日军轰炸的达尔文硝烟滚滚,军事建筑、基础设施是当时被轰炸的重点。图片源自

北领地图书馆

NorthernTerritoryLibraryPeterSpillettCollectionPH/

灾难中,澳大利亚损失了30架飞机、11艘船,参战的空军几乎全军覆没。而日本的架战机中,仅4架被摧毁。这是澳大利亚历史上遭受的第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空袭。机场、道路、港口、民宅伤痕累累,人们惊慌失措,一切陷入混乱之中。

▼被摧毁的达尔文邮局,当时在里面避难的10名员工全部遇难。图片源自

北领地图书馆

NorthernTerritoryLibraryDonCleggCollectionPH0/

▼医院,像这样巨大的弹坑在战后的达尔文随处可见。图片源自

北领地图书馆

NorthernTerritoryLibraryMurrayandGraceCollingsCollectionPH/

二战期间,澳大利亚共遭受日本空军轰炸97次,其中北领地境内达到78次,接连不断的空袭持续了1年9个月,直到年11月才逐渐平息。随着战争结束、和平到来,人们终于得以返回家园,重新建设饱经战火的城市。可是谁想到,人祸过去,又有天灾。

年的平安夜,达尔文的人们没有等来慈祥的圣诞老人,登陆这片土地的,是突如其来的热带气旋“翠西”。

▼按照预报,“翠西”的行进路线在海洋中,但是在12月24日早上,却突然改变方向直奔达尔文而来。当时达尔文的居民正沉浸在圣诞节的喜悦中。图片源自

北领地图书馆

NorthernTerritoryLibraryTomLewisCollectionPH/

“翠西”是当时世界上范围最小的气旋,七级风圈半径仅为50km,该“最小”记录一直保持了44年才被打破。即便如此,“翠西”的最大风速却可以达到km/h,登陆时直接摧毁了达尔文气象站的风速仪,凶猛异常。(年的台风“山竹”七级风圈半径km,最大风速为km/h,以上均为持续10分钟风速)

“翠西”过境后很快就消失了,却留下了几乎被夷为平地的达尔文。由于90%的建筑被摧毁,约人无家可归。

▼“翠西”过境前后的达尔文街道。NTLibrary

NorthernTerritorGovernmentPhotographerCollectionPH/-

灾难后的一周内,有人被疏散,他们中60%的人从此再也没有返回原本的家园。

▼这是澳大利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民众疏散。据报告一架波音飞机上破纪录地乘坐了人。要知道现在民航客运中(以中国国航为例),波音系列最多仅有个席位。图片来源

北领地图书馆

NationalArchivesofAustralia.-Naturaldisasters-Cyclones-A,7/1/75/54

达尔文的重建工作持续了4年,所有的建筑均采用了更加严格的建设标准,被叫做“风暴规范”(CycloneCodes)。

▼“翠西”来临前,达尔文经历了城市的快速扩张,很多房屋并不足以抵御强大的风暴。重建后的达尔文更加坚固、安全。图片来源

JeremyDeGuzman/Flickr(请横屏食用)

据说,今日的达尔文与年相比,几乎没有一处相同之处,只有一些特意保留下来的角落,提醒着人们40多年前那个可怕的平安夜。

▼达尔文海岸边被“翠西”扭曲的电线杆。图片源自

BillbeeeatEnglishWikipedia

当苦难成为过去,未来你选择怎么过?

战争固然残酷,但讽刺的是,在战争面前没有种族歧视。也许是“同为天涯沦落人”的缘故,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武装部队中的土著士兵开始,原住民慢慢地拥有了决定这片土地未来的投票权。

▼二战中参与军队建设和服务的原住民妇女。图片来源

北领地图书馆

NorthernTerritoryLibraryMinnieThompsonCollectionPH/

二战结束后的第31年,北领地正式颁布了《原住民土地权利法案》,原住民们终于能“合法地”回到世代居住的土地。而这距离他们“合法地”失去土地,已经过去了年。

▼乌鲁鲁和卡塔丘塔附近的土地于年被正式归还原住民部落阿南古(Anangu),他们拥有这里的永久所有权。联邦政府与原住民达成协议,租用这片土地建立国家公园,双方共同管理,租期为99年。图片来源

TourismAustralia

▼北领地东北角的阿纳姆地(ArnhemLand),是原住民Yolngu人的家园。9.7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75%的人口均为原住民,连绵的岩石悬崖是其中的经典景观之一。

也许是尊重带来了接纳,曾经与世隔绝的原住民逐渐开始将自己的土地、艺术和文化分享给友好的外来者。

▼相互尊重是彼此沟通的开始。

也许是接纳带来了理解,澳大利亚人也开始选择正视历史的瑕疵。8年,时任澳大利亚总理的陆克文正式发表道歉演说,是澳大利亚历史上第一位公开向“被盗的一代”致歉的总理

▼8年总理陆克文致歉演说。图片源自

VirginiaMurdoch/Flickr

我们今天迈出了第一步,承认过去并拥抱属于所有澳大利亚人的未来。——陆克文致歉演说

而首府达尔文,即便遭受种种灾难,这里的人们也从未停下生活的脚步。修葺一新的议会大楼重新矗立在市中心,成为城市的新地标。

▼北领地议会大楼

人们修起各种博物馆,不仅珍藏着艺术和科学的财富,

▼北领地博物馆与艺术馆,收藏有丰富的原住民艺术品,以及著名的巨型咸水鳄“甜心”的标本(身长5m)。图片源自

MuseumandArtGalleryofNT

也记录着那些不应该被遗忘的历史。

▼达尔文航空博物馆,除了一架被击落的日本“零式”战机,还展示了一架巨大的B-52轰炸机。这也是全世界除美国外唯二公开展示B-52轰炸机的地方之一。图片源自

DarwinAviationMuseum

▼为了铭记达尔文大轰炸的惨痛历史,人们搭建了一个虚拟环境,利用VR重回76年前的那一天。图片源自

JessieCai,摄于RFDSTourismFacility

▼年“翠西”来临时的录音也被保留下来,也许是因为声音太真实,标语特意提醒“翠西”的亲历者,可能会对此感到不适。图片源自

MuseumandArtGalleryofNT

每年4-10月的周四和周日夜晚,明迪海滩的落日集市热闹非凡,不仅是当地人的集会圣地,也吸引着纷至沓来的游客。

▼明迪海滩的落日

▼落日集市中有超过个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特色的摊位,食物、饮料、工艺品应有尽有,充满着烟火气息。

就连中国的春节,在达尔文也是重要的日子。

▼每年春节,达尔文城内都会举行庆祝活动,舞龙、舞狮很是热闹,而这样庆祝春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余年前了。图片源自

TourismNT

如今,以达尔文为首府的北领地,已然活成了澳大利亚“最年轻”的一块土地。

▼澳大利亚各地区人口平均年龄

因为较高的出生率,北领地的平均居民年龄为32岁,为全澳大利亚6州2区最“年轻”的地区(全国平均年龄38岁)。制图

魏桢张靖/星球研究所

数据来源:澳大利亚统计局,

所以,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北领地是澳大利亚最迷人的土地?我会回答:因为他独特的气质,因为他苦难的过去,以及,历经苦难后,依然认真生活的心。当然了,对于国家如是,对于人亦如是。

...The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79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