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不见久久见海南方言版原唱陈忠把黎
本文转自:南海网
03:09资料视频:陈忠演唱《久久不见久久见》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谭琦
“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相见才有味……”对于海南人民来说,《久久不见久久见》是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11月22日凌晨00:05,《久久不见久久见》海南方言版原唱陈忠因病辞世,享年64岁。这一生中,陈忠以一腔热血扎根文艺工作数十载,在挖掘海南民歌和海南方言演唱方面作出了贡献,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海南方言歌曲和黎族民歌从大山唱到国际舞台,为海南的民族传统文化事业奉献了大半生。
陈忠。陈徵璇供图
从文工团到歌舞团
苦练声乐练就独特演唱风格
陈忠是乐东黎族自治县抱由镇人,虽然生长在黎家,但真正与文艺事业的结缘,还要从年到乐东文工团工作说起。
陈忠演唱《久久不见久久见》。
刚开始陈忠是一名舞蹈演员,借调参演现代芭蕾舞剧“沂蒙颂”时,他一边苦练舞蹈基本功,一边学习声乐,常常早上6点多就开始排练。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掌握了许多演唱技巧。年,在一次演出中,广东民族歌舞团副团长陈翘发现了陈忠这匹“千里马”,将其招进歌舞团学习,为其声乐知识奠定了基础。
陈忠一寸照。
陈忠(左)、孙凯(中)在北京政协礼堂展演大型歌舞剧《海汽椰风》后在剧场的留影。孙凯供图
年底,中央民族歌舞团的声乐教授李培良举办全国少数民族声乐进修班,陈忠也在其中,对气息掌握得不好,他就每天坚持晨跑增加肺活量,苦练“提气”技巧。年,陈忠到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艺术系声乐大专班学习。对于其他艺术学校的毕业生而言,陈忠是半路出家的音乐“小白”。勤能补拙,晚上同学熄灯了,他还在琴房练习;周末,大家结伴去逛北京城,他却抱着歌本和录音机练声。经过3年多的学习,陈忠最终摸索并形成了一套具有个人特色的民歌唱法和西洋唱法兼容并蓄的演唱风格。
陈忠(左)正在学习歌唱技巧。
传播黎族文化
黎歌从山里唱到国际舞台
从中央民族学院毕业后,陈忠回到广东民族歌舞团工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港台风”十分流行,但陈忠无论走到哪里演出,都坚持演唱黎族歌曲,从广州、深圳唱到北京,从国内唱到国外,屡次在国内比赛中获得佳绩。
陈忠年在博鳌亚洲论坛文艺晚会上演唱《久久不见久久见》的剧照。孙凯供图
获得许多荣誉,但陈忠的心中仍挂念着家乡,年,陈忠回到海南。“他先是回到团省委工作,后来又主动要求来到省歌舞团。”海南省歌舞团的游春光是陈忠的中央民族学院师弟,也是多年的好友,他记得陈忠说自己还是想唱歌,想更多地挖掘黎族文化。也是在这一年,“海南狂热”磁带发行,陈忠看中了《久久不见久久见》这首歌,于是该首歌曲的创作者谢文经把这首歌的歌词进行修改补充,交给了他演唱,成为海南家喻户晓的民歌。
陈忠正在演出。
年2月,陈忠调任海南省歌舞团任歌队担任队长。年被国家文化部委派代表中国艺术家赴老挝参加7国演唱会,先后出访韩国、泰国、印度、斯里兰卡、新加坡等国。游春光记得,同台演出的一名澳大利亚专家称赞陈忠是表演中声音最好,最有实力的,这让大家都为海南民族文化感到骄傲。
展现民族技艺
把黎族竹木器乐搬上舞台
陈忠年2月调任海南省民族歌舞团副团长。“他的业务能力非常强,他一来歌队的能力提升很快。”让海南省民族歌舞团团长孙凯印象最深刻的,是陈忠推动并参与改造黎族竹木乐器亮相舞台。
陈忠工作照。
“他总是努力把事情做到最好,大胆创新。”孙凯记得,一次演出前,叮咚木的声音仍有提升的空间,陈忠自己买来木头动手加工,根据木头的厚薄程度,慢慢调试最佳的声音,呈现在舞台上,为演唱添风采。“还有我们现在用的打击乐竹排,也是陈忠的创新。”孙凯说,陈忠将竹子从中间劈开,通过拍打产生节奏;陈忠还在器乐里加入了独木牛铃,原本系在牛身上用于寻牛的物品,被用在表演中展现黎族人民生活。
陈忠(白衣服)。
在陈忠的推送下,独木鼓、叮咚、鼻箫、口弓、唎咧、、灼巴、哔哒等丰富的黎族竹木乐器逐步登上舞台,甚至一步步走出琼岛,登上国内外大舞台,助推着海南民族文化发扬传承。
陈忠能唱能写还能演,是歌舞团里的“全能选手”。陈忠参加第二届全国民族声乐大赛时,他根据生活经历和演唱风格,创作了一首黎族歌曲《我是山里人》;他被挑选参加海南省第一部电视连续剧“碧血白沙”的二号角色,并演唱了主题歌《五指山》。
病后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