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这些旧时最新潮的文物,想把自己说

每一秒,都让新闻动起来

文化事业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也是城市软实力

文化事业发展滋养着百姓生活

银川有些老“文”物

按捺不住

纷纷开始

回忆过去的峥嵘岁月

想把TA们说给你听

一起回顾

TA们的“高光时刻”吧

文化宫的回忆

我,是宁夏工人文化宫。

别看现在,我已经老了,时间回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伴随原银川市文化局的成立,原银川市杂技团、原银川市秦剧团、原银川市说唱艺术团等一批文化事业单位先后成立。

最热闹的,要数我这里,很多孩子都在我这里学习各种喜欢的文艺科目。当然,也不是谁想进就能进的,那都有指标。

宁夏工人文化宫(年摄)。

那时,艺术家们端的是“铁饭碗”,都是有事业编制的。但大家都吃“大锅饭”,缺乏创新。到后来,我这里人越来越少,也越来越冷清。

年,事情有了转机,银川市出台了《银川市文化体制改革方案》,将原银川市杂技团与原银川艺术剧院合并重组,成立国有独资企业——银川艺术剧院有限公司。

改制后的银川艺术剧院有限公司,通过政府购买文化艺术产品和打造精品剧目探索着市场。

舞剧《月上贺兰》、双人舞《一把羊头弦子》、群舞《向往》等一批精品节目先后在国内国际舞台上亮相,银川连续多年拿下国家艺术基金。

如今,银川艺术剧院有限公司有了自己的剧场——银川剧院,银川人可以随时看到高端剧目,如《岩石上的太阳》。

市民走进银川文化艺术博览中心游览,感受文化气息。

现在,文化艺术的场所比比皆是,文艺工作者也都是积极紧跟时代进行创新,让每个普通人都能接受到文化的熏陶,无论是谁,都是文化氛围的围观者。随着网络的普及,更多人展现出自己的文艺创作作品,让人们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图书馆的回忆

我,是银川的图书馆。

年5月,银川市图书馆交由银川市人民政府文教科接管。至此,银川市人民图书馆正式归银川市管辖。

还记得这些孩子们第一次遇到自己时的惊叹,还记得这些孩子们曾因陌生而迷路,还记得闭馆音乐响起,大家合上书本时的满足与依依不舍——那个时候,我总觉得,好在,明天又会相见。

我一次又一次打开自己的自习室,迎来苦读的孩子们。在这里,他们学习、读书、交流,在这里,他们平和、微笑、哭泣,在这里,他们和同学探讨学术、和家人报告近况、和恋人享受幸福。

上世纪90年代市民在阅览室看书。

有时,我也会被孩子们带进来的食物或饮料弄脏,也会被大声喧哗的孩子们吵醒,也会因网速、灯光、资源而被孩子们误解。可我从没有不高兴,也从不分辩,总是默默地自己收拾,像母亲溺爱自己的孩子一样。

银川文化园一期正在建设银川文化艺术博览中心、银川市图书馆等项目。

在市场经济的大盘中,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银川作为国家第一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借着改革的东风,公共文化服务覆盖城乡。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图书馆8个、文化馆8个、乡镇(街道)文化站49个、文化广场12个、街道中心图书馆22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个、城市阅读岛60个、农家书屋个、农民文化大院87个,县级两馆覆盖率%,乡镇文化站覆盖率%,农家书屋覆盖率%,直播卫星“村村通”巩固率达到%,“户户通”安装率%。我的伙伴越来越多。

城市阅读岛、农家书屋遍地开花,书香浸润百姓生活。

寒来暑往。

我送走一批孩子,又有一大批孩子涌了进来,来不及太多伤感,就开始投入到为新来的孩子们服务中,不知道,你有没有受益其中呢?

电视机的回忆

我,是银川一台普通的电视机。

最开始,我个头很大,外框牢固,非常结实,也特别重,作为结婚的三大件之一,我确实欣喜了一阵子,但那时候却不是彩色的。后来,我升级换代,变成了彩色电视,还可以配上CD,而且还有了音响,各种配套设备。依稀记得,第一次来到银川时,人们把我当宝贝。

黑白小电视升级为彩色电视。

我所在的位置,是客厅最中间的位置,用现在的话说,就是C位。为了让我保持干净、防止灰尘,很多人还给我准备了“披风”,罩在身上,闲时还给我擦灰降温。

也不知道这C位啥时候到头,反正我是不服老的,现在还不断改进自己。

(网络图)

好害怕,我也成为曾经熟悉又陌生的文化印记,但无论怎样,还是希望银川市的文化事业不断蓬勃发展。

放映机的回忆

我,是银川的一个放映机

露天电影曾是不少人儿时的记忆。

要说那个时代的风向标,那莫属于露天电影,我那时候应该叫发烧机的鼻祖,大家都叫我“烧机”!

放映员竖杆子,挂银幕,每一个杆子上吊一只高音喇叭,安装发电机、放映机。

接着就是看他们“烧机”:发动发电机,调试放映机,用高音喇叭预告晚上放什么电影。一切都是新鲜的,惊奇的,从未见过的,好像在梦里,又好像来自于另外一个世界。

露天电影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兴于七十年代,渐渐地衰退于八十年代。

(网络图)

现在的电影院,设施那是没得说,红地毯,宽银幕,3D眼镜……最新潮的设备,都会给观众最佳的视听盛宴。

比起那时候,现在的人真是太幸福了!

其实还有很多老物件

比如录音机、CD、VCD等等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群众文化活动单一

音响设备也十分落后

如今,伴着音乐

市民们轻快地跳着广场舞

曾经,在银川,百姓的文化生活单调,可选的文化活动很少。最常见的文化活动是挤在邻居家看电视;偶尔搬着小板凳去广场看电影;正月里在街头看社火……而如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琳琅满目的文化产品、各种形式的文艺演出,绘就着银川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生动图景。

第一期:银川的自行车、公交、火车、飞机、私家车……争相发出独白

第二期:医院的各个科室,开了场“别开生面”的交流会!

END

策划

石永磊张宇之

记者丨鲍淑玲安稳宋志书

编辑

张宇之

审稿

马玲艳石永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10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