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精神偶像杨洁导演1982版西游
致敬精神偶像杨洁导演
—《版西游记拍摄档案》读后感
和曼
年,82版电视剧《西游记》摄像师王崇秋老师出版了两本书。一本是《敢问路在何方——我们的西游记》,另一本是《版西游记拍摄档案》。王老师是82版电视剧《西游记》唯一的一位摄像师,是一位幕后英雄。他在患有眼疾的情况下仍然努力整理资料、著书立说,这让我们西游迷们非常感动。衷心地感谢王老师,您辛苦啦!
(一)深深西游情
怀着对《西游记》深深的喜爱之情,我想谈谈自己的西游情缘,自己对杨导的敬爱之情,以及自己的读书感想。之前,杨导写的《敢问路在何方》《我的九九八十一难》这两本书,我都反复读过很多遍。在我的手机里还存有很多杨导曾经参加过的一些电视访谈节目。今年这两次购书,我都是通过网络提前预订的。非常巧合的是,都是书先寄到家,我紧接着从外地出差回来。两次我都是顾不上喘一口气,就认认真真地从头看到尾,只因为心里对杨洁导演那份深深的敬佩之情!
打开刚收到的这本《版西游记拍摄档案》,首先看到的是一张拍摄《西游记》续集时师徒四人与杨导的合影。照片中,杨导居中而坐,一件玫红色衬衫衬托的她精神矍铄。谁又能想到此时的杨导已经是70岁的人了!她在23岁时因为肺炎做了大手术,切去了四根半肋骨,身体一直不太好。医生对她的嘱托是:“永远免除过重的体力劳动。”
在80年代拍摄《西游记》时,由于资金短缺,技术受限等诸多问题,杨导不得不忍痛割爱,留了五集没有拍摄。但是她发誓不管怎样一定要把《西游记》拍摄完整。为了完成这个梦想,杨导不辞辛苦,四处奔波,在70岁高龄时终于得偿所愿。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期间的苦楚只有她自己知道。我虽然没有见过杨导,但是我能够感受得到,她是一位精神至上的艺术家。杨导虽然外表柔弱,但是内心却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坚强意志,着实令人敬佩!也许是同样身为女人的缘故吧,我非常喜爱杨导,感觉她就像自己的一位精神偶像或者精神导师。我遇到困难时,只要一想到她,就感觉一切阴霾顿时去影无踪,心里面一下子变得豁然开朗。
(二)儿时西游梦
这本拍摄档案印刷得很精美。从封面到装帧都十分考究,扉页上还有王崇秋老师的亲笔签名和杨洁导演的印章。可以想象这本书除了凝结了催人奋进的西游精神之外,还饱含了王老师与杨导的伉俪深情。就像一杯陈年美酒,苦辣酸甜尽付其中,令人回味悠长。书里面的图片都是彩色印刷,纸张厚实,色泽鲜艳,透着一股淡淡的墨香,令人赏心悦目。翻看着一张张熟悉的剧照,顿时勾起了儿时的回忆。一幕幕,就像过电影似的又从脑子里跑了出来,那么真实可感。
我出生于年,勉强算个八零后,小时候家住在父母单位的家属院里。我上小学时,爸爸去北京出差买回来一台12寸的黑白电视机。一个方盒子,镶有木头纹理的棕黄色外壳,中间是一块小小的闪闪发亮的显示屏。当时的电视节目很少,晚上才会有一些新闻播报和战争题材的电影,白天只播放一些讲座。具体讲的什么内容,现在都记不清了。只记得一位带着红色领带的专家在桌前端坐着,一脸严肃,一讲就是一下午。这对我们小孩子来说没有任何吸引力。
赶上播放电视剧《西游记》,我们简直开心地不得了。但是当时晚上经常停电,等到来电时《西游记》已经播完了。错过了一集,心情就会非常糟糕,甚至一晚上都睡不好觉。有一年夏天,天气很热,到了晚上又开始停电,停电的时间很长,这对我们小孩子简直是沉重的打击。当时《西游记》已经开始播放了,我们很害怕又会像往年一样遭受停电的困扰。幸运的是,那年我能够和小伙伴们一起完完整整地看了一遍《西游记》,真是太过瘾了!原因是住在家属院靠近大门口的文占伯伯(音近)当时是厂子里的汽车司机。那个年代司机最吃香,挣得也多。他是我们家属院里最早买彩色电视机的住户,更棒的是他家还有一台小型发电机。文占伯伯长得胖胖乎乎,说话嗓门很大,但是为人很和善,还常给我们这些小孩子糖果吃,所以我们都感觉他很亲切。
那年夏天,每到晚上播放《西游记》时,他就把电视机搬到篮球场上。放在一把靠背椅上,然后在篮球架子上挂上一盏大灯泡,又从他家拉来电线,连接完毕后打开开关,一下子就照亮一大片。我们小孩子早早吃过晚饭,搬着马扎儿板凳跑到篮球场上,坐在前排等着看《西游记》。当那盏大灯泡亮起来、电视机打开时,我们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心里充满了喜悦,就算挨蚊子咬也不在乎啦!现在想来,那阵势就跟过年似地热闹非凡。
每晚照例还会停电,可我们再也不担心了,发电机能及时供电。虽然伴着机器轰鸣的杂音,但是大家一点儿也不介意。这时大人们也都放下了手里的家务,从家里跑到篮球场上。他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围坐在电视机周围,个个睁大了眼睛,都不敢眨一下,生怕错过哪个精彩镜头。散场后,大家还是恋恋不舍,总是讨论一会儿才各自离开,比如“唐僧耳根子太软啦!”“女儿国王怎么这么漂亮呀!”“猪八戒挺好玩儿的。”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当时大人们兴奋的谈话,这跟他们平时的严肃劲儿形成了巨大反差。
因为迷恋《西游记》,我的业余生活也受到了很大影响。当时我仅有的一点零花钱总是节省下来买《西游记》贴画。学校小卖部的售价是每张贴画5毛钱。有一次听一个小伙伴说有一家批发门市卖得便宜,我们就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到,但是觉得很值。因为那里的贴画不仅样式多,还比较便宜,每张3毛钱,我一下子就买了一大摞。我和小伙伴们都非常喜欢剧中的那些美女。当然,贴画制作商也深谙我们的心理。他们不肯把美女们的照片放在同一张贴纸上,而是很吝啬地分开排放。每张贴纸上只有三两张美女照,这样的话我们不得不多买几张了。偶尔也会遇到在一张贴纸上放了很多张美女照,我们就像中了大奖一样开心。当时小伙伴们的业余爱好就是互相交换《西游记》贴画,主要是为了收集更多的剧中美女照,现在想起来都是暖暖的童年回忆。
(三)西游精神催人奋进
我爱82版电视剧《西游记》,爱剧中美轮美奂的人物造型。端庄慈祥的观音菩萨,冷艳动人的嫦娥仙子,温婉美艳的女儿国主,就连令人望而生畏的白骨夫人,也透着一种威严狡诈的霸气。这些人物个个神形兼备,仿佛从书中走出来的,魅力十足,令人难忘。我爱剧中风光旖旎的山川古庙。庄严肃穆的大雷音寺,金碧辉煌的云霄宝殿,松柏苍翠的古刹道观。那时我想,长大以后要做记者,这样就能够到处走走看看啦。但是当时并不知道剧中很多场景都是出自《西游记》美工师的劳作。他们堪称一流的雕塑家,能够把廉价的米菠萝造就成光彩照人的各式道具。这次在这本拍摄档案中,看到了当时美工师们的设计图纸,感觉太震撼了,同时也非常敬佩他们非凡的想象力。
我还爱剧中悠扬美妙的歌曲。踏平坎坷成大道的“敢问路在何方”,对御弟哥哥一往情深的“女儿情”,青春活泼欢快动感的“天竺少女”。这些歌曲都成为了我们模仿的对象。当时家里有一台录音机,是爸爸的宝贝,他买了一些磁带,但都不许别人碰。唯独在播放《西游记》时,爸爸破天荒地抹掉了一盘歌曲磁带,录上了剧中歌曲,还经常拿出来播放。我也非常喜欢《西游记》续集的主题曲,降妖除魔,气势磅礴,令人震撼。有一次下着大雪,我开车去接孩子放学,回家的路上遇到堵车。我们就在车里播放这首歌,望着车窗外纷纷扬扬的雪花,感觉超酷!
正是从小怀着一种对美丽世界的向往,我在高考填报志愿时选择了新闻专业,一直从本科读到博士。可惜我最终没能当上记者,而是做了一名教授新闻培养记者的高校教师。在课堂上,我会拿与《西游记》相关的新闻报道做例子,向学生们讲述记者的职责所在。有一次,看到扮演沙僧的闫怀礼老师说,某某卫视在一次师徒四人聚会的节目中邀请他前去,他由于身体原因无法到场,就在家中看电视。看到该节目在为师徒四人配发的照片时,他感觉非常难受。其他的师徒三人都是近照,是彩色照片,大家都神采奕奕、光彩照人。到自己时换上了黑白照片,连他自己都没有见过,也不知是何时照的。解说词是:“闫怀礼目前瘫痪在家。”接着,播放了一连串西游剧组已经故去了的老艺术家们的遗照。我在新闻采编课上以此为例告诉学生们,应该尊重被采访者,这是记者最基本的职业素养。还有一次看到某自媒体报道说,当年拍摄《西游记》时杨导不惜重金包机请马兰出演唐僧母亲。这明显是一则假新闻,我以此为例,在课堂上讲述了新闻失实对媒体公信力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今年8月,我受朋友邀请到泰国玛希隆大学暑期访学。我们日常工作比较繁忙,大多是在野外进行调研,每天早出晚归,条件比较艰苦。有一次我们在清迈的深山里突遇大雨,顿时雾气弥漫,分不清东西。下山时还遇到了山体滑坡,幸而有惊无险。大家相互鼓励,最终安全下了山。当时我在想,杨导当年拍摄《西游记》时,带领她的团队多半也是在野外工作。曾经遇到洪水冲毁道路,车辆冒险在洪水中行进。还曾经在山中遇到过大风雪,工作人员们被困在招待所,大家围着火盆一边烤湿掉的鞋子,一边烤冰冷的馒头。还有一次杨导在外出采景时差点摔下悬崖,旁人都惊出了一身冷汗。但是这些困难都没有能够阻挠剧组拍摄出这样一部经典作品。相比之下,我们的这点儿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泰国期间,虽然有朋友相伴,但自己一个人时还是难免孤独,思乡之情更加迫切。于是我在空闲时就看《西游记》,在异国他乡更有一种亲切感。我还把自己在曼谷大皇宫和大佛城拍摄的照片发给了王老师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