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活广州丨旧社区微改造后吸引老街坊创业,

中山六路,

是广州老城区繁华的主干道之一。

穿过路上的一个牌坊,

我们仿佛闯进了

历史和当下交融的时空,

经历了微改造后,

焕新的街巷犹见历史风貌,

明明是个宁静的住宅区,

却穿梭着年轻人们探索的身影,

甚至吸引了人们在此扎根创业。

用居民的话来说就是

“很热闹,多了很多靓女靓仔”!

旧南海社区的惠吉西和惠吉东一带,拥有广州最具规模、保存最完整的民国初期优秀建筑。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归国华侨在这一带置业,用地道的中国红砖盖起了欧陆风情的洋楼,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街区,毫不逊色于东山。

彩色花窗、红砖洋楼,处处透露着小资情调的街区,在百年岁月中蒙尘,直到近年微改造后,才重绽魅力。

03:37

细枝末节有了喜人变化居民生活幸福感提升

年开始,旧南海县社区开始实施微改造。与早年仅针对外立面的修复改造不同,这次微改造被街坊们称为“2.0升级版”,建立街区总设计师制度,引入广州美院专业力量,挖掘和凸显社区的艺术元素,结合社区内众多历史文化遗存,以“绣花”功夫打造精品工程。包括房屋建筑本体部位及小区公共部分,除了三线下地,还有雨污分流、地下管廊、路面建设及树木修剪移种等。而这些都是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这一次的微改造从细枝末节做起,一草一木,一桌一椅,都做精做细,切实改善民生。

微改造之后,整个社区有了新的面貌。从小在惠吉西长大的谢碧茵向记者介绍,老城区日常生活的细节,居委会都贴心地考虑到了,以前电线杂乱地挂在墙上,微改造后整整齐齐,地下管道也改造好了,地面更平整、增加了许多绿化。“现在住得更加安心,舒适感也提高了,感觉像是五星级的家。”谢碧茵说。而社区党委书记叶露雅表示,在微改造中也听取了社区居民和商铺的意见,对街灯的亮度做了调整,亮灯后整条街亮堂了不少。

除了硬件设施的改造,旧南海县社区的微改造还拓展了社区的公共服务空间,包括设置党群服务站,同时加设长者饭堂、三家巷文化馆、环保生活空间站等。这些公共空间的打造与提升,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学习教育的好去处,丰富了居民的生活。

漫步社区内,可以看到敞亮的街道边,每隔一段距离就有长椅供人休憩,或是游客坐在长椅上休息、拍照,或是居民坐着晒太阳。社区微改造切实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也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叶露雅说道:“很多居民都表示生活幸福感提升了。看到他们的幸福感就洋溢在脸上,我作为一个社区工作人员,会觉得很开心。”

老社区变身网红打卡点非遗文化传承落地历史社区

年底微改造完成后,旧南海县社区历史建筑的本来面貌得以还原,街道拓宽后比以前更加敞亮,街道旁的电箱也“换上新装”,通过彩绘方式加入了潮流元素,可以说是一步一景。

红砖彩窗,欧式风情的小洋楼透着复古情调,新潮的彩绘装饰活力四射,古老的街区格调凸显,旧南海县社区迅速成为一个知名的网红打卡地,吸引了很多年轻人来拍照。

据叶露雅介绍,国庆期间,社区每家每户都挂上了国旗,浓厚的节日氛围吸引了很多年轻人来打卡。“变成一个网红打卡点,我们是很骄傲的,一直以来的辛苦付出是值得的。”

在这次微改造中,旧南海县社区突出了社区的文化传承。旧南海县社区内文物、古迹众多,比如吊碑井、大公报旧址等,这里还流传着不少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共同见证着广州的沧桑变迁。改造后的社区将这些历史痕迹保存了下来,街道墙面刻有社区历史小故事与文物建筑介绍,社区也会组织一些关于历史文化传承的活动,让居民参与并了解历史文化。

拥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旧南海县社区通过微改造进一步凸显历史文化的魅力,也吸引来了非遗文化落地于此。

古色古香的木门,窗户上贴着大红喜字,来到惠吉东路的人,都会被这样一个特殊的地方吸引,这是位于惠吉东1号的广府非遗婚俗馆。

走进馆内,老照片、旧物件等充满“复古味”的物品映入眼帘。这里呈现了上个世纪30年代至今与广府婚庆仪式有关的历史图片、用品、饰品等,诸如老式录音机、自行车、缝纫机,过大礼使用的饼盒,女子穿着的嫁衣、携带的嫁妆等,还有琳琅满目的喜糖和喜茶。置身其中,仿佛穿越至上世纪初的广州。

开设这家广府非遗婚俗馆的是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广府传统婚俗第四代传承人卢玮玮,坊间称“八姑姐”,她表示自己早在年就有了开建婚俗馆的想法。现在很多年轻人对广府婚俗并不了解,对非遗传承的工作也有不理解的地方,八姑姐认为还是要把这个东西落地到一个最传统、最有文化意味的一个街区里面:“让大家通过一个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来了解广府婚俗,互相交流,把这个文化更好地传播出去。”广府非遗婚俗馆就是这样一个直接向民众展示广府婚俗文化的地方。

把广府非遗婚俗馆开在惠吉东,八姑姐表示,自己自小就在旧南海县社区长大和生活,也是这个街区里的一员。近年来,社区的变化很大,经过微改造,社区的卫生环境有了极大改善,历史文化得到了展现,“作为非遗传承人,我也希望我能够在我生活过的地方出一份力,能落地在这个社区也是非常好的”。

旧街换新颜人气飙升靓仔靓女都纷纷来打卡

旧社区改造后褪去往日的外衣,摇身换上新潮的妆容,迎来了许多年轻的面孔。

微改造之后的旧南海县社区,不仅吸引了很多前来参观游览的年轻人打卡,更是迎来了一群回家的人。“我们这边吸引了很多年轻一辈回来创业。他们都说,街巷变美变好看了。”叶露雅介绍道,“政府通过微改造把社区的外环境打造得更好,很多年轻人都希望在这样宁静又有活力的地方创业。他们觉得这里的早上、中午、晚上都是不一样的,能够吸引到各种各样的人来。”

谢碧茵就是这些年轻人中的一个。

今年年初,谢碧茵和同事们在旧南海县社区开了一间画室,在“家门口”创业。

创业前,谢碧茵也有在物色别的地点,最后选择了这里,是因为“慢慢看到这条街的变化和改造,我每天都在这里生活,这条街会带给我们更大的归属感和回忆,微改造之后这条街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创业的信心。”

作为在这里长大的居民,谢碧茵也很珍视社区的历史文化,她每天都走过社区里的历史建筑,想着下一次带着学生来写生,了解历史,学习历史建筑中的艺术特色等等。社区微改造后吸引年轻人回来创业,也于无形中把历史文化传递给年轻一代,传承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河。

旧城市的新活力,不仅仅在于环境外观的新,更在于人的新。叶露雅说:“不单是要有旧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更多的应该是要吸引更多年轻人过来。来了解打卡也好,来开店创业也好,我觉得这就是我们社区有活力的表现。”

微改造改“面子”更改“里子”居民齐心建设社区

旧社区微改造从环境改造到挖掘社区特色,从改“面子”到改“里子”,带来的不仅仅是社区面貌的焕然一新,更是居民人心的凝聚。政府对环境的改造与翻新只在一时,要维持长久,更需要居民齐心协力。

八姑姐在采访中表示,改造前后变化最大的其实是“居民的心态”。“改造前的社区也可以说是脏乱差,大家会随手扔垃圾,大家没有意识到这个街区最漂亮的地方在于建筑。现在大家就会随着环境的变化,心理也变化了。居民们觉得自己住在一个这么漂亮、有文化的街区,我也要遵守这边的一些卫生公约,所以大家的关系反而比以前更加紧密了。”

在惠吉西经营糖水铺的邓先生是土生土长的社区居民,祖母辈就开始做糖水,至今已是第三代糖水铺经营者。

恰逢社区微改造,邓先生在社区里开了第二家店:“社区改造后,卫生环境升级改造,舒服了很多,跟以前没得比。”平日里,老街坊也会来邓先生的糖水铺里坐一坐。

年初疫情期间,社区内的长者饭堂不设堂食,派饭的地方不够,邓先生主动提出将糖水铺提供给社区使用,“这些都是相对的,居委把街道环境搞得这么好,长者饭堂也是为大家服务的,大家都想一起维持好街道。”社区为居民打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提供便利服务,居民也愿意为社区出力,互帮互助,把社区建设得更好。

微改造为老旧社区带来了崭新的面貌,愈变愈靓的环境,也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广州一直在行动。

广州将年之前建成的存在功能配套不全、人居环境较差等问题的个老旧小区、约3.17万幢楼纳入微改造计划。截至年8月底,广州已经完成个老旧小区的改造。推动居民集资加装电梯台,改造老旧建筑万平方米,整治“三线”千米,拆除违章乱搭建11.9万平方米,整治雨污分流千米,增设无障碍通道74千米,完善消防设施4.1万个,共惠及约49万户家庭万居民。

如今,社区街口的牌坊像一座神奇的门,门外车水马龙依旧,门内的前尘往事却被擦拭去蒙尘的外壳,焕新的面貌带着历史的魅力,吸引了年轻人重新走进这里。

在广州街头,

越来越多的老旧社区

经过微改造变得更美更舒适,

老街转角,

便是一景。

这些大大小小的老旧社区迸发着新活力,

也为这座城市,

带来日日新的无限可能,

焕发更多的温情。

出品:大洋网

监制:朱文婷

文案/采访:马佩纯、朱文婷

视频/图片:袁世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02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