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小小信息博物馆rdquo
小小信息博物馆隐藏在大山深处一所小学的校园里,这所学校就是河北中心校。这是一所百年老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思想传承。
学校里起初并没有这个博物馆,只有一间堆满了旧电脑、旧录音机、旧电话的小屋子。当问起这些东西都是谁的“宝贝”时,一位腼腆的高个男老师怯怯地回答:“我收藏的”。
这位老师就是后来成为博物馆馆主的赵宝龙老师。他是学校里一名普通的信息老师。他生在大山、长在大山,对大山充满了感情,对山里的孩子们充满热爱。
赵老师不仅擅长信息技术,也喜欢摄影,更酷爱收集关于信息方面的老物件。他从师范毕业就一直在这所学校教书,在近30年时间里,他利用业余时间收集了上百件物品:有台式电脑的迭代显示器、硬盘、键盘、鼠标,有各式手提电脑,有老旧的留声机、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石英钟、电话、手机、计数器等等,凡是和信息有关的老物件他都统统收集起来,这些东西慢慢堆满了那个小屋。
这些东西在赵老师看来可都是宝,每一件物品都有它不凡的来历,都浸透着赵老师的“寻宝”心血:有的物件是同事赠送的,有的是从朋友那里讨来的,有的是花钱买的,有的是从拆迁的废墟上拾荒拾来的……因为喜爱,所以无怨无悔。
有句话说,废物是放错地方的宝。只要找到合适的位置,它们都能放射出熠熠光彩。那么如何让这些老物件焕发出光彩,成为名副其实的宝贝呢?
赵老师内向,不善表达,只是在一味地收集、收集。只顾默默低头做事也许是所有山区老师的共同特征。赵老师也许有想法,但是却从来没说过。校长有意为赵老师建展室,把这些雪藏的宝贝展出来,发挥教育作用。但是又一时拿不准研究这些老物件是否与高科技发展方向相悖,如果走错方向那将是教育的损失。
为了大力推荐赵老师,也为了给这些物件找一个正确着落,校长决定请专家入校指导。于是学校借助南沟乡村教育联盟项目活动,特意邀请市区信息技术专家来到学校。赵老师借助他的藏品做了一节《声音的传播》信息课。
专家对赵老师的课给以肯定,并对这些藏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面对学校的困惑,专家给出了直接的建议:可以建展室,把这些物品展出来,让孩子们观看、研究,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知旧学新,开展项目学习,这是学校自己生发出来的课程,搞起来非常有意义。
专家的建议打消了校长的顾虑,那就事不宜迟干起来。建博物馆想法虽然好,但做起来又谈何容易。一是缺乏资金,二是没有场地。解决办法只有一条: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学校请来设计公司,几番查看、几易设计,最终选择设计最简单造价最低的方案,也就是就地取材、就势而建:把博物馆就建在计算机房里,机房中间依旧留给学生上电脑课,除去黑板之外的三面墙设计成展墙和展柜。一室两用,两用为一。这样也方便老师带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设计方案确定后,利用暑假施工。机房四壁全部粉刷见新,在后面墙壁安装一排多宝阁架子置放有代表性的老物件,顶部和竖中线贴标识语和馆名,在侧面墙壁设置轧板栏做出介绍。
开学的时候,崭新的博物馆就这样倏然诞生了。校长亲自为它取名“小小信息博物馆”。说“小”是因为它规模小,因为它就建在一间专用教室里,就建在一所山区小学校里,而且展品最多不过一百件。但是“小”里隐含着“大”,是以小见大,意义重大:一方面赵老师带领孩子们开展研究性学习,他们能从这一间教室起步,通过网络与广大的外部世界相连,世界就是地球村,孩子们会拥有广阔的视野。另一方面信息博物馆的建立是对最偏远山区老师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自强不息精神和博大的教育情怀的肯定。
学校为赵老师冠名为“小小信息博物馆馆主”。在校长和主任面前,内向的赵老师脸上露出了羞涩又满意的笑容。我们都了解,赵老师是内向的山里人,也是内秀的山里人,更是有韧劲的山里人。
博物馆建好之后,赵老师再给孩子们上信息课的时候,就信手拈来他的宝贝当教具给孩子们讲解。或者他会利用课堂最后几分钟给孩子们介绍这些物件的功能、特性,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原理,鼓励孩子们创新。学校还支持赵老师组建起信息课外小组,吸收对信息技术感兴趣的同学加入。孩子们在赵老师的指导下为多个展品制作了 如今赵老师还在不断完善他的小小信息博物馆:添置新的陈列品、带领学生开展新的研究项目,做的不亦乐乎。市区教委、信息中心的领导也多次莅临博物馆指导,并给以大力支持。
目前,这所大山里的小小信息博物馆现在已经成为学校的名片。在未来的设想中,学校将把这小小信息博物馆建设成为山里孩子迈向广阔信息世界的大舞台。
—END—点击“学通房山”,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