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落泪的故事,如何随时间成为中日民间交
原标题:令人落泪的故事,如何随时间成为中日民间交往的一颗珍珠?
读书日签
来源:搜狐文化
近日,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隔世的眺望:永山央和他的中国母亲》一书,书中的故事始于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军占领了中国的大片领土,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和一个普通的日本人却在这样的历史节点因为租房而有了交集。普通人在乱世中的命运令人唏嘘,相互间的种种差异如同汪洋大海的此岸与彼岸,却因了人性共同的善良与真诚,在充满恐惧和黑暗的动荡年代,给了彼此温暖、信任、关爱、庇护,乃至永久的思念……年9月29日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通过《隔世的眺望》中平实、微缩的口述实录,来管窥中日民间交往的时代映像。[日]永山央口述[日]关口加代译岑献青执笔《隔世的眺望》南京大学出版社年9月出版年,年轻的永山央来到中国无锡工作,房东恰是北大历史上第一位女学生王兰。作为租客,永山不仅得到生活上的关照,更在精神上得到王兰的指点。有感于此,永山将王兰视为人生导师,尊称其为“义母”。半年后,永山被派往他处工作,开始了与王兰长达数年的通信。年,永山重返上海学习汉语并寻找失联多年的王兰,不料斯人已逝。但令他意外的是,不仅留在中国的王兰信件又辗转回到手中,他还找到了王兰的女儿,两家人的缘分得以延续。普通人在乱世中的命运令人唏嘘,而王兰书信中超越了种族、国别的人性温暖与精神境界更令人动容。访录者岑献青女士根据对永山央的十多次采访,并结合王兰写给永山央的50多封信件,写成《隔世的眺望:永山央和他的中国母亲》此书。王兰在信中说:全世界的人类如果没有误会,全是好朋友。永山先生说:我希望让中国人民知道,是上帝赐予了他们这样一个伟大的女性,是上帝赐予了我这样一个精神上的母亲。以下内容摘自《隔世的眺望》一书中岑献青女士在年5月写于北京博雅西园的该书的后记部分,由出版方授权发布。这个故事从开始访录到正式出版,整整经过了十六个年头,其间至少有四个出版社见过它,但最终还是压在了我的箱底。出版社拒绝的原因不外乎是中日关系不稳定或口述实录的读者太小众。还有出版社希望我们将故事作为原型,改编成小说。作为曾经的编辑,我非常理解这些出版社给出的理由。但是作为这个故事的访录者,我和关口加代的想法出奇地一致:等待。等待认可的编辑和出版社出现。听起来很“一根筋”吧?年,日本青年永山央作为日本一家商社的职员来到无锡,因为租用王家的房子,认识了房东王兰,并按中国的习俗,称王兰为“义母”。三年后,王兰远赴重庆投奔丈夫,之后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永山央在与王兰分别后的六十年里,一直在深深怀念这位他称之为“人生导师”的中国女性,并将对王兰的思念之情衍生开去,认识并帮助每一个与他相遇的中国人,无论男女老幼,无论贫穷富有,也因此让自己对于中国义母的感念,升华为一种无族类无疆界的大爱。这个故事在人间已经绵延了六十多年,直到我和关口加代用录音机、用文字将它记录下来。在我,是因为这个故事将我曾经了解的一些故事断片连接起来,使我感动于前辈学长的品格与温情,感动于永山央对“精神母亲”王兰的悠长思念;而在关口加代,则认为这是神的旨意,是神让她了解这个故事,要她和我一起记录这个故事。那么,我们就安心地静静地等待着“神迹”的出现吧。和我们一起等待的还有我的朋友张冠生。我们的访录文字第一次见诸报刊,是冠生向《东方》杂志、《凤凰周刊》推荐的,两个刊物先后都登载了访录的部分内容。那个时候,冠生正在和他的一些朋友们借用来自美国的一个概念,提出“我的历史就是中国的历史”,在做一些关于普通中国人的“口述实录”。所以我们的访录内容受到了他的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9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