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家书时光的告白考上南大她给同学写

中科荣膺公益中国 https://baike.baidu.com/item/刘云涛/21900249
编者按:70年,流淌着无数人的青春与故事;见证着国家与时代的变迁。即日起,紫金山新闻“金陵拍客”推出特别策划——“一封家书·时光的告白”,向各位读者征集珍藏的家书,请您将家书(附上文字写上信件背后的故事)发到“金陵拍客”专属,一起“聆听”时光的告白。今天这封《家书》我们来一起聆听一位大学新生写给老友的一封信有那么一些已经老去的产品,它们也许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每每想到却令我们充满回忆。今天的这封信,就从一台单卡录音机开始……附书信节选赵飞同学:南大学习条件不错。就拿我们外文系讲吧,我们每人手里有一台袖珍录音机(旧的,只收我们拾伍元人民币)。我们有听音室天天可以听各种训练听力的材料。我们有语言室,是电脑控制的,上课只要带一盘磁带,就可以把该天上课的内容全录下来……这是南大校友洪颖在18岁时写给高中同学的一封信。时光的指针拨向年的9月,18岁的洪颖离开家乡扬州赴南京求学。那个年代,大学新生入学,都是自己独自前往。“南大的学习条件不错,就拿我们外文系讲吧,我们每人手里有一台袖珍录音机(旧的,只收我们拾伍元人民币)……”两页信纸,字迹娟秀,刚进入大学的新鲜感和喜悦之情跃然纸上。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因为那时适龄青年中只有10%的人能够进入高等学府。紫金山记者了解到,那时候物资也相对匮乏,入学的用品大多极为质朴,主要由棉被、蚊帐、凉席、皮箱组成。直到了80年代中后期,大学校园才出现收音机和手表等科技产品的身影。“我是年9月跨进南大校门,那时挑着担子,带着棉被蚊帐凉席,还有一个皮箱。哪像现在大学生,入学拼的都是电子装备。”回想起自己刚入学的场景,洪颖打开了话匣子。洪颖在南大校门口的留影。上世纪80年代中期,没有智能手机和网络,外文系的学生练听力就用老式录音机。“我学的是西班牙语,入学时系里给每个同学配的单卡录音机,是老师用过的,一本书大小,只有一个磁带插口,每次使用时只能放音或录音。播放时每次总要倒带,很难倒到准备的位置。”洪颖告诉紫金山记者,尽管它有诸多的不便,但第一次有了录音机,他们还是非常喜欢的。毫不夸张地说,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如果你自诩为是一位赶时髦的潮人,蛤蟆镜、喇叭裤加上一台卡带录音机是标配。而且,卡带录音机也有着不同型号,单卡录音机那是入门级,可以用于家庭娱乐,双卡四喇叭才是标配。究其原因,并非单卡录音机的外观不够大气时髦那么简单,而更多的是出于一个更实用更朴素的功能:录磁带!当紫金山记者问及当时有没有用单卡录音机来录流行歌曲听时,洪颖笑了,“有了录音机,我们就买了磁带到系里视听室去拷贝自己要学的东西。但当时空磁带挺贵的,要3块钱左右。”洪颖表示,80年代的大学生一般都很节俭、精打细算,不舍得花钱娱乐。随着时代的进步,学习外语听力的手段有了变化。洪颖告诉紫金山记者,她儿子学英语时已经有复读机,可以将磁带的某个段落反复听取。后来又有了mp3播放器,互联网也逐步应用到生活中,学外语的手段更加丰富起来。现如今,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极其发达,“想要什么有什么”。紫金山记者了解到,如今南京主城中小学教学设备早已更新换代,大多数学校还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英语教学也都采用课件的方式,只要上网下载,再存入电脑就可以上课同步播放。洪颖告诉记者,当年她上大学时,教师觉得某个素材好,得借用学校的老式幻灯片。现如今在教室内,只要将PPT做好,直接投影,可以连声音文件一起播放。“时代在进步,听说读写可以同步了。”随着新型存储设备CD、MP3的出现,磁带在进入21世纪后日渐式微,从前的卡式收录机也渐渐被MP3、电脑和智能手机所取代。“一晃几十年的岁月过去了,我们和录音机都老了,但带给人们的美好记忆永远不会消失。那些保存的卡带,是一段记忆,偶尔哼哼那些歌曲,就感觉年轻不少。”洪颖感慨道。林林总总的物件在令人们的生活由枯燥变为智能的同时,也凝结着中国人的情感与记忆;也是一个个载体,承载着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巨大变迁。这个夏天让我们重温一封家书重温岁月里的那一份深情征集通道:请您将家书(附上文字写上信件背后的故事)发到“金陵拍客”专属,一起“聆听”时光的告白。图片由受访者提供紫金山记者谷文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80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