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特刊丨这些师生间的故事真甜
赵瑞华:扎根乡村育桃李
他们扎根乡村,点亮乡村孩子的未来;他们坚守基层,筑牢乡村教育的根基;他们初心不改,担当起乡村筑梦育人的使命。教师节前夕,我们把镜头对准了为基础教育做出巨大贡献的乡村教师们,倾听他们的耕耘故事。
作为保山市荣获年度云南省乡村学校从教20年以上的优秀教师代表,接受采访的赵瑞华表示:“我是乡村教师的代表,荣誉属于所有扎根基层的乡村老师。”
桃李年华入黉舍,心安是归处
安静了一个暑假的板桥小学又重归喧闹,忙于各种开学事务的赵瑞华举手投足间尽是干练利落,很难看出,这是一位从教已35年,即将告别讲台的教师。
20世纪80年代的乡村教育条件艰苦、教育教学质量普遍偏低。因人才资源匮乏,许多学校聘用了代课老师和民办老师,科班出身的老师,都是学校里的宝贝疙瘩。毕业于保山师范学校的赵瑞华便是那时进入乡村教育大门的。年7月,未满19岁的“城里人”赵瑞华分配到隆阳区板桥镇百屯小学,1年后调整到板桥小学,一干便是34年。
由于教师稀缺,好多老师都身兼数职,负责两门以上的课程。年轻且科班出身的赵瑞华理所当然地被委以重任,且是一个让她深感压力的重任——板桥小学附中的英语及政治课程。“作为一名师范生,我的英语也就只是初中水平。当时的压力确实很大,担心教不好,又担心领导觉得自己拈轻怕重。”“这是学校交给的任务,也是挑战自我的机会。”经过权衡的赵瑞华最终担起了这个重任。
为了突破英语教学难题,赵瑞华吃住都在学校,课堂教学之外的一切时间都被用来提升英语教学水平。她制定了详细的“战略战术”,花“血本”买来了双卡录音机,跟着录音机反复读音标、单词;借助教辅材料和课外资料,学习语法、句型,掌握每课知识重点和难点;遇到查阅资料仍无法解决的问题,便向镇内专职英语老师请教,许多老师都曾被她“打扰”;周末和寒暑假更是成了她“笨鸟先飞”的黄金时段。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边教边学,边学边教中,赵瑞华的英语教学越来越得心应手,不仅不再惧怕,还逐渐摸索和总结出了上好英语课的方法,任教班级的英语成绩也冲到了全镇统考前列。成绩的取得,是对赵瑞华莫大的鼓励,也是对这位青年教师最好的褒奖。
随着教学成绩越来越好,赵瑞华的名声也越来越响,很快,她便面临着教学生涯里的第一次重大抉择。
当时的板桥镇教办主任找到她,肯定了她的英语教学成绩并表示打算把她调入板桥中学,专门从事英语教学。“到更大的学校去,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以后有机会脱离农村学校……”不为“诱惑”所动的赵瑞华委拒了领导的好意,直到年板桥附中撤并,依然选择留在了板桥中心小学,并全身心投入到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
此后几十年里,赵瑞华也多次拥有回城的机会,不少同事也调入城区,但她都不为所动。反而,每一次的放弃,更坚定了她坚守乡村教育岗位的决心。“如果每位乡村教师都只把乡村学校当作跳板的话,那乡村教育的未来在哪里?城里已经有很多老师,不缺我一个,但板桥需要我,我也离不开板桥,况且比起很多山区学校,板桥条件已经很不错了。”朴实的话语里,透露着赵瑞华对脚下这片土地深沉而真挚的感情。
潜心教研结硕果,名师展风采
在赵瑞华厚厚的荣誉证书里,教学能手、优秀教师、论文奖、竞赛奖等荣誉不胜枚举,有同事说,老赵是学校的常青藤啊!这常青藤美誉的背后,是赵瑞华30多年来持之以恒的努力与付出。
自年担任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后,赵瑞华就开启了小学数学专业化教学研究之路。她课前精心备学生备教材,课堂上大胆采用新理念新方法,尤其 一个人的优秀可以打造一个班,一群人的优秀将会造就一所好学校。在自身不断努力的同时,赵瑞华也从不藏私,尽可能地履行好传帮带职责。90年代中后期,在教办教研员的带领下,赵瑞华常常提着小黑板、拿着自制的卡纸图片、幻灯片胶片等教具,到本镇的妻贤小学、沙坝小学、浪坝小学、西河小学等完小送教,推广交流教学法。
担任学校教研组长、教导主任期间,她经常组织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组织和参加全校、全镇的教研活动,率先上好示范课和公开课,开展听评课活动,指导和帮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对年轻教师的教学赛前指导,从不推辞,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智慧。“提高年轻教师的业务能力,带领他们少走弯路,最终受益的还是学生。”大爱无私润万物,在赵瑞华心里,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教育教学工作。
年调入板桥小学的洪莲老师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上公开课前赵瑞华老师给予的帮助。“她不厌其烦地帮我听课,给我提意见,直到满意。在她身上我学到的不仅是教学方法还有科学严谨的职业精神。”
多年搭档的林菊梅老师说起赵瑞华颇有“微词”。“我班上的孩子们对赵老师比对我这个班主任还要好,还要亲。课间休息都喜欢围在赵老师身边说说笑笑。”因为这位不是班主任的科任老师,会跟她一起家访,一起做学生思想工作,耐心关照到每个孩子……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荣誉等身、已近退休的赵瑞华依然保持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通过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课标教材学习不断提升自我;紧扣核心素养体系建设,自学相关知识,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不耻于向年轻教师请教,努力提升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教师的生命线,对于乡村学校的教师更是如此。”赵瑞华如是说。
三尺讲台育桃李,不忘初心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文明的传播者。通过乡村教育可以传播知识,助力教育脱贫,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还可以通过小手拉大手,把良好的生活习惯、文明礼仪通过孩子传递给家长,提升乡村的文明程度。未来,我们还要继续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这是板桥小学副校长王保林对乡村教育的理解,也是所有乡村教师的共识。这样的教育理念,30多年来在赵瑞华心中从未改变。
回首从教之路,赵瑞华充满感慨。我见证了板桥小学的发展,学校由十多个班发展到现在的46个班,老师由原来的20多增加到多;我见证了许多农村孩子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成了医生、教师、公务员……我也见证了那些留在家乡的孩子们,通过努力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
从教数十年,赵瑞华说,她最喜欢看到学生认真学习的样子,看到他们的变化和成长;她很享受孩子们围着自己说这说那的感觉;每送走一届学生,都会像送走自己的孩子那样依依不舍;看到孩子们健康成长,学业有成,就会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白费,就会获得继续前行的不竭动力。
“明年我就要退休了,所带班也刚好毕业,我会像百米冲刺一样倾尽全力,站好最后一班岗,以更好的成绩把48位孩子送入初中,完成我收官之作,为我的教育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实现我‘择一业终老、选一校白头,不为繁华易匠心’的夙愿。”站在职业生涯的终点,赵瑞华依然在执着中坚守着对乡村教育的初心。(保山日报傅华平)
瞿娅楠:用爱倾心教育让每朵花儿绽放光彩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我们要静心等待花开。永昌小学的瞿娅楠老师从教28年,用心用情倾注教育,让每一朵花绽放出她的光彩,培养一批批孩子健康成长。教室里,满面笑容正在给孩子们上课的老师就是荣获年度保山市优秀班主任的瞿娅楠,今年48岁的瞿娅楠,一直把“爱生乐教”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用“心”施教——爱心、耐心、责任心,心心俱到,静待花开。坚持用爱心履行一名班主任的职责。
学生:“我很喜欢上瞿老师的课,我觉得她上的课非常精彩有趣,我们上课很轻松,课余时间她也很有耐心的辅导我们。”
保山市永昌小学教科室主任瞿娅楠:“教育是一种影响,对社会是区域的影响,影响到一个区域素质的提升,往小的来说,就是对一个家庭的影响,影响一个家庭的幸福指数,对孩子来说是一生的影响,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把这份工作做好。”
年,瞿娅楠从保山师范学院毕业后,先后在丙麻乡麦地洼小学、板桥中心小学、永昌小学任教。无论在哪里工作,瞿娅楠始终把“怎样上出学生喜欢的课”作为深入钻研的课题,所任教的学科成绩均名列前茅。
保山市永昌小学教科室主任瞿娅楠:“从教28年,因为热爱,我用爱心、耐心、责任心对待每一天的工作,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家长满意、让家长放心。”
瞿娅楠不仅仅是教学的能手,更是一名优秀的班主任。所带班级多次获得“优秀少先队中队”“优秀班集体”“全国优秀动感中队”等荣誉。累计受省、市、区级表彰25次,获区、校级“优秀班主任”称号10次,家长们都说把孩子交给她放心。
保山市永昌小学教科室主任瞿娅楠:“当班主任工作比较繁杂、事无巨细,会碰到不一样家庭的学生,面对特殊的学生,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不光做学生工作,还要做家长的工作。”
学生喜欢她的教学风格,同事佩服她的教学方法和技巧,都说听瞿老师的课,一课一惊喜。
保山市永昌小学德育副校长周洁:“瞿老师是我们的老大姐,生活中对我们很关心,在学习上多有引领,班务工作上对学生更是用心动情,深受家长孩子们的喜欢。”
保山市永昌小学教科室主任瞿娅楠:“付出总有回报,看到特殊问题的学生改变了、成绩优秀了,考上了优质的学校,毕业走上各行各业,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欣慰的。”28个春秋,28载的坚守,是她热爱教育的诠释。瞿娅楠说,未来将和全校教师一道,创新打造“和美教育”品牌,不断奋进,砥砺前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莽淑莲杨雅楠)张有国:一师一校一辈子
8月28日返校,到村完小领课本,9月1日新学期开学……42年来,年年重复这样的日程、节奏,张有国老师早已驾轻就熟。
这是一个位于澜沧江畔、大山深处的德斯立教学点,距离昌宁县大田坝镇文沧村完小25公里,也是保山市仅剩的“一师一校”教学点。今年59岁的张有国,是唯一的老师。
年,初中毕业的张有国,以扫盲教师的身份一头扎进德斯立教学点,这一守就是42年。多年来,他省吃俭用,自己掏钱为孩子们建起瓦房教室、篮球场,盖起厕所。每学年,他要为孩子们倒贴-元钱。
42年来,这里先后有12个本科生、23个专科生走出大山。每每想起这些孩子,张有国的欣慰之情和自豪感溢于言表,更坚定了坚守大山的信念。“只要能从山里多走出几个大学生,再苦再累也值得!”
现在,陪伴张有国的是9名学前班的孩子,最大的五岁,最小的两岁半。由于离家远,孩子们平时都住在学校里,只有周末才回家。“孩子们的吃喝拉撒睡,都是我一个人负责。”对于孩子们来说,张有国不仅是老师,也是家长。
每天,张有国除了上课之外,还要给孩子们煮饭、洗衣,晚上则要陪孩子们睡觉,甚至教孩子们穿衣、洗脸、洗脚。每晚,他都会在固定的时间两次叫醒孩子们起夜,从没睡过一个完整的觉。对于自己的孩子,他都从没有这么上心过。
前些年,德斯立教学点因缺少校舍设施、师资等原因而撤并,孩子们要转到村完小去读书。每天上学,孩子们都要翻越几座山头,家长们不放心,没过多久,学前班的孩子们就一个接一个辍学。这样的结果,让张有国深知,自己若离开,对孩子们意味着什么。
他放不下。县里的领导看他辛苦坚守多年,与家人聚少离多,提议将他调到离家近些的学校,但张有国拒绝了。“这些孩子们怎么办?”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坚守。
年,因水库移民搬迁政策,张有国的家搬到离德斯立约公里的昌宁县湾甸坝,每次回家,他都要骑五六个小时的摩托车,至今他已经换了5辆摩托车。
“我平时很少回家,每个月回去一趟。”每逢周末,孩子们都回家了,张有国一个人守着空荡荡的校园,或走路去家访,“出去几公里也看不见一个人”。
“今年9月份,教学点新来6个孩子,意味着要在这里学习生活三年,我明年12月份就退休了,不能不管这些孩子。”张有国说,他已向昌宁县教体局申请延迟一年半退休,将这一批孩子照顾到学前班毕业。
“只要娃娃们能读书,我不要工资都可以。”“只要身体允许,我想继续坚持下去!”谈到退休后的打算,张有国还是放心不下山里的孩子。(李建国杨艳鹏)
无私奉献的人生“指路碑”
——记隆阳区板桥镇沙河厂
小学教师付发祥
“置身山区,因为眷恋着这片山水;执教山区,因为我深爱着这里的孩子……”翻开隆阳区板桥镇沙河厂小学教师付发祥的日记本,里面写满了他35年来的教学经历,更体现出了35年来他用坚定的信念和倔强的坚守,托起了山区孩子的梦想,成为了大山深处的指路碑。
沙河厂小学是板桥镇西山区最偏远的一师一校教学点,那里山路崎岖,坑洼难行。当时学校校舍简陋,水电不通,通往集镇没有公路,走出大山只能靠两条腿,很多老师到这里吃不了苦,待不到两年就走了,孩子们的上学问题成了村民们最揪心的事情。年9月,刚从师范毕业的付发祥被分配到沙河厂小学任教,从此他便与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了这所学校里唯一的老师,再也没有离开过沙河厂小学。
由于交通闭塞,学习用品成为了当地学生学习的一大难题。为了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付发祥拿出积攒了一年的工资,加上跟亲戚朋友借来的一共元钱,买了第一辆摩托车。就这样,付发祥经常骑着摩托车到中心小学领取课本,到40公里外的集镇上给孩子们买学习用品,常年奔波往返于崎岖不平的山路。由于使用次数多,道路状况差,摩托车磨损很大,付老师先后报废了三辆摩托车,可他一点也不心疼,看着孩子们手捧新书和文具那欣喜的模样,他满足地笑了。
年9月,中心学校安排付发祥到条件更好的清水小学任教,当孩子们得知这一消息后,紧紧地抱住他,哭喊着说:“付老师,您别走您走了,谁来教我们呀!”付发祥动情地说:“孩子们我不走!我还要看着你们小学毕业,把你们送进中学,以后还盼着你们上大学呢!我就留在这儿,哪儿也不去!”就是这样一句承诺,付发祥便在沙河厂小学坚守了35年。
坚守已然不易,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成绩就更不易。虽然教学任务复杂繁重,可付老师对教学质量的追求却从不懈怠。30几年来,沙河厂小学的教学质量一直名列山区学校前茅。在35年的从教生涯中,付发祥老师曾多次受到国家、省、市、区各级表彰,年,获“全国模范教师”殊荣;年被评为“云南省乡村学校从教20年以上优秀教师”。年国庆节,付发祥老师还受邀进京参加国庆观礼。
“人生没有几个30年,我选择扎根山区,选择为山区教育奉献一生,我无怨无悔!”付发祥说。
永不停歇的教育“追梦人”
——记龙陵县平达乡
傈僳山寨教师胡保德
“我从小就在这片土地长大,我对这片土地有感情,我一定要把这里的娃娃教育好。”年,龙陵县平达乡傈僳山寨教师胡保德刚刚踏出师范学校的大门,便毅然放弃了到条件较好的坝区学校,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黄连河傈僳族村的完小执教,一干就是30年。30年后,胡保德依然还默默坚守在这里,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家乡的教育事业。
“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站在黄连河小学的教室外,记者就听见了胡保德正在给孩子讲解古诗词,讲课时他不时穿插一些小故事、知识等来拓展孩子们的视野。古诗短小上口押韵,好背好记,有时候也会用一两句傈僳族语解释,不像书上那样一板一眼,让孩子们能更容易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傈僳族孩子的启蒙教育还得傈僳族老师来教,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便于沟通。”胡保德说。
平达乡是龙陵县较偏远的一个乡镇,距县城70多公里,而黄连河村小学教学点又是平达乡最偏僻的小山村。年,经过搬迁并校,原来的黄连河小学唯独就只剩下了学前儿童教育班,可谓独校独班,胡保德再次主动要求调回到他所熟悉的小山村执教。
“我们这里的学生都是傈僳族,他们从小和汉族接触的时间很少,所以他们学汉语是很有必要的。”胡保德也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在不经意间激发孩子们读书的兴趣,使越来越多的孩子以读书学到知识为乐趣。
“我现在会用汉语唱歌、背诗了。”“我已经学会好几首古诗了。”就在课后期间,很多学生都争着和记者分享自己今天又跟着胡老师学到了哪些知识。
不仅胡保德心系家乡的教育事业,他的妻子也一直在身后支持着他。这些年,胡保德和他的妻子一直坚守在黄连河小学,他负责学前孩子的养成教育,而他的妻子则负责孩子们的一日两餐。胡保德除了给孩子们上课、陪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外,中午还要看护孩子们睡午觉,到了晚上再留在学校守学校、写教案。
云南省“教育事业卓越贡献奖”、市“道德模范”、县“道德模范”……胡保德,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始终怀着对党、对人民、对教育事业的赤诚,践行着一个基层党员干部的初心和使命,坚守着“痴心一片终不悔,只为傈僳山花烂漫开”的信念,也走出了他扎根基层平凡却亮丽的人生。
“我的梦想其实很简单,希望我讲的知识孩子们都能听懂,希望他们都能走出大山,追求属于自己的梦想。”胡保德说。
来源:本网综合
完
编辑:姜永华
责任编辑:杨清宗
关于保山新闻网 该 - ( 投稿邮箱:wx
bsxw.cn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