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占福20岁壮烈牺牲,手挂爆破环,

年10月19日夜晚,上甘岭激战正酣。黄继光随营参谋长来到六连,目睹了夺取零号主峰的激烈战斗。三批爆破组的战士先后冲了上去,却都倒在敌人的猛烈火力之下。如若不能及时夺取零号主峰,势必会影响战役的全盘计划。在全连上下万分焦急之际,黄继光主动请缨带着两名战士携爆破筒出发了。后来,黄继光舍命用身躯死死堵在敌人地堡的射击孔前,遮盖了敌机枪手的射击视野,掩护战友成功攻上主峰,自己却壮烈牺牲。

马占福

在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牺牲三十多年后,又一场战争在西南边陲爆发,一个战士挺身而出,在战斗中用自己的身躯遮挡敌人的射击孔,最终英勇牺牲,被誉为“黄继光式的战斗英雄”,他就是马占福。

马占福是青海省大通县人,出生的时候,土地贫瘠家里经济状况很差。童年的马占福,一边放牧,一边挖掘野菜太阳下山后带回家。对于他来说,铆足劲儿吃顿饱饭,是童年时代最为憧憬的事情。后来听闻村里有复员军人回来,不但人高马大,而且精神奕奕。他们告诉马占福,解放军伙食可好了。于是,放羊的闲暇之余,马占福就会一个人发呆,使劲儿回忆那几个退伍兵说的几句话,然后想象着当解放军的生活。

年,马占福终于等到了达标的年纪,报名参加了解放军,顺利通过考核入伍,新兵连结束以后,成为了当时解放军第47军第团4连1班的一名战士。童年生活不易,参军以后才过上了顿顿饱的生活。一开始,部队的大馒头,马占福总要猛吃五六个,惊得战友们目瞪口呆。笑归笑,还是班长见惯了风雨:

“哈哈,革命军人能吃就能练,多吃多练好打仗!小马这样的算什么,前些年有个兵,一顿吃了八个馒头。现在使劲吃,过段时间吃不动了饭量就下来了。”

马占福不好意思地笑笑,头埋得更低了,但是心里却牢牢记着班长的话。入伍以来,他没有浪费解放军一粒粮食,铆足劲儿吃,也铆足劲儿投入训练。虽然个子不算高,身材也很瘦小,但是经过一年多的部队生活,马占福已经成为了一个素质过硬的精壮汉子,军事训练考核成绩常常名列前茅。

对越作战的“两山轮战”期间,解放军将这块西南边陲之地作为实战训练场,各大军区相继派出部队轮流参与战斗,以实战检验部队战斗力,通过实战暴露问题,战后总结问题,进而改进训练方式。年,马占福所在的团奉命调往前线作战,分到的任务是一次拔点作战行动。这便是被叫做“黑豹行动”的年“1.7战斗”。这一次的战斗,对于越南军队来说是噩梦般的体验,而对解放军来说,同样异常艰苦,战斗过程非常惨烈,后来人们都称这次的“1.7战斗”可算得上是“两山轮战”中的“上甘岭战役”了。

看到有人这般评价这次战役,各位读者便不难想象出“1.7战斗”的惨烈程度,战役堪比上甘岭,也无怪乎能涌现出黄继光式的战斗英雄了。

得到命令的马占福,心里和其他人一样有些沉重。打仗自然是不怕死的,但心中的牵挂让他始终放不下。自己的老母亲还在家乡等着自己,该奉养母亲的年纪,他却在边疆卫国,忠孝难两全。战前动员开始了,列入突击队的战友们各自开始写遗书了。马占福识字不多,一时间提着笔不知如何下手。想到母亲也不认字,于是他从连里借来了录音机,录下了自己的遗言。“如果我牺牲了,就请同志们把我的声音带回去,放给我娘听。”马占福一字一顿地说。

录音机接到手以后,马占福思虑了许久,最后按下了录音键。

1月5日深夜,突击队行动了,几十名队员分成了三个梯队,在我军阵地前沿潜伏着,一寸一寸,神不知鬼不觉地向着越军驻守的高地爬去。最终三个梯队都顺利潜行到了预定战位,此时离他们出发已经过去了足足28个小时。

李玉山是此次战斗幸存的英雄,当时他在突击队的第二组。尽管过去了三十多年,回忆起当时的潜伏的紧张场面,他依旧心有余悸。

“我们第二组,爬到那一个开阔地的时候,突然就听见越南人炮响了。我们赶紧趴下,一动不动,不清楚是不是第一组的同志被敌人发现了。”李玉山握紧了右拳,“好危险呐!这就叫千钧一发。当时要是真的被敌人发现了,战斗就提前打响了。敌人躲在洞里,我们趴在外面的地上,(敌人)居高临下,很吃亏。”

为什么越南人突然开炮呢?战后分析得出了结论,其实突击队员们并没有暴露,敌人的炮击只不过是漫无目的的射击,为了给自己壮胆助威。不过凑巧,炮弹刚好落在了突击队第一组的同志们潜伏的地方,造成了伤亡。

出发前突击队员们都做了表态,坚决执行战场纪律,绝对不允许私自行动。就和影视剧《亮剑》中李云龙带着一营人马伏击日军观摩团的情节类似,突击队员不但要像李云龙要求的那样不许说话不许喊叫,拉屎也得拉在裤裆里,潜伏的时候尤其难受。夜里蛇蚁蚊虫前来光顾,身下是被露水打湿的衣服。天亮之后,毒辣的太阳暴晒着背后刺痒难忍,而胸腹之下又是一片潮湿。

对于恶劣的战场环境,战士们早有心理准备,但是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战士们还是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上文提到的越军战场冷炮壮胆,炮弹却恰好在突击队第一组的潜伏阵地上爆炸。“我们有纪律,受伤了不许喊叫,防止暴露给战友带来危险。”

正是越军的这一次盲目射击,又让这次战斗涌现出了邱少云式的战斗英雄,他就是马占福的战友、编在第一组的战士董永安。

董永安被敌人爆炸的炮弹打成重伤,鲜血直流。意识虽然非常清醒,但是身上却血肉模糊。战友们既不能过来为他包扎,他也没有办法自救。董永安咬破了嘴唇,忍耐着身上的剧痛,额头上的汗珠和眼里的泪水一起流下。等待死亡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董永安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失去意识,也不知道自己下一秒是否还能忍住剧痛不喊出来。

就在这次炮击中,果然就发生了这种情况。第一突击队战士董永安就被炮弹击中,身负重伤,但他勇敢的咬紧牙关,忍受住剧烈的疼痛,到后来实在忍不住了,他伸手摘下了胸前的光荣弹,用力塞进了嘴里,让自己叫不出声来,直到鲜血流尽......

李玉山所在的第二组,主要负责为本次战斗拍摄记录影像,同时负责消灭一个敌人的哨位。团里对本次拔点作战非常重视,特别抽调了负责记录的干事,带着录像设备参与战斗。

“摄像的有两个,一个是战地记者袁熙,他拍照很厉害,得过很多奖。另一个录像的叫李兵,很好的一个战士。”李玉山哽咽着,继续回忆道,“和我们一块的,还有个甘肃的藏族兵,包双全,又高又帅,人老实又热心,大家都喜欢他。我们四个,再加上一个徐开军,一个张榜群,就这样六个人组成的第二组。”

李玉山重复了当年政委对他下的死命令——“你们就是负伤了,只要没牺牲,就必须给我把袁熙和李兵带下来!”

“坚决完成任务!”李玉山毫不犹豫,果断表态。带领三个战士,四个人保护两个,李玉山还是有信心的。“当时我就想好了,就算是我们都死光了,也要把那两个拍摄战斗影像的同志安全送回来。”然而,李玉山万万想不到,命运和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我愧疚死喽!我把他们带了上去,却一个都没有带回来,只有自己苟活了......多希望死的是我自己。”回忆起战友牺牲的经过,李玉山泣不成声:“我是幸运回来了,比他们多活了几十年,可是他们呐?人们都说我福大命大,可是身上背着五条命的愧疚,又比谁都不幸,为什么死的不是我?”

在战斗即将结束的时候,李玉山和几个战士掩护着袁熙和李兵向顶峰进发,及时记录战斗英雄们攻克敌军阵地的珍贵影像。可是一发越军的炮弹转瞬之间落在了六人之中,李玉山被爆炸的气浪当场掀翻,昏死过去。后来他被救下火线,医生在他身上拣出了一百多块弹片,生生把他从鬼门关拽了回来。比起胜天半子的李玉山,袁熙等无名战士却永远闭上了眼睛。

烈士马占福所在的突击队伤亡较重。消灭了第一个猫耳洞内的敌人之后,其余的残敌激烈抵抗,机枪子弹贯穿了马占福的腹部。倒地的马占福忍着剧痛,打开了急救包,将半截子流出的断肠塞回腹腔,用三角巾扎住伤口。看到战友们被敌人的火力压制住了,马占福忍着剧痛继续战斗,向敌人接连投掷多颗手榴弹。当他从一颗石头后探出头时,敌人的子弹擦过他的头骨,打得马占福当即昏厥过去。

当越军以为这个逼近自己阵地的解放军士兵已经被他们解除威胁的时候,苏醒的马占福竟然带着爆破筒爬了上去,将爆破筒塞进越军射击口。越南人大惊失色,用力把爆破筒推出来。马占福不顾敌人的机枪吐着火舌,用身躯严严实实地堵死了敌人的射击孔。轰的一声,敌人的工事炸成了碎片,年仅二十岁的马占福壮烈牺牲......

“1.7战斗”的亲历者史正德,也是团里派去随突击队行动,记录战斗全程的人员。他负责记录战斗英雄的战斗过程,整理成文字。激烈的战斗进行了十多个小时,越军的这个据点终于被我军完全占据。此时的突击队员,仅剩下了八位了。“我负责确认战斗的死伤数据,当时突击队牺牲了21个战友,只有八个还活着。八个人哭着和后面的导弹连同志们一起抢运伤员,伤员都撤下去以后,天就快要黑了。”史正德讲道,越南特工的夜袭对解放军威胁非常大,虽然白天攻克了敌阵地,但难保夜里不会遇上越南人的偷袭,“烈士的遗体都停放在洞口空地上,暂时还没运下去。我想陪他们说说话,就在阵地上呆了一晚上。”

最后撤走的军医,拗不过史正德,只好先行撤离。史正德坦诚,自己当时有些“魔怔”:“哪怕晚上越南人上来把我杀了,我也不走,我要守着他们到白天。”史正德一个人,看着牺牲的战友们心如刀割一样滴着血。董永安,嘴里含着的光荣弹怎么也取不下来;马占福,整个腹腔都打烂了;袁熙,至死都紧紧地抓着摄像设备......

阵地上寒风瑟瑟,这一晚史正德彻夜未眠。他按照家乡的习俗,为战友们守灵。他说着话,有时候仿佛能听见回答,摸着战友的遗体,恍惚之间又听到了心跳声......第二天天亮后,上来收敛烈士遗体的战士们,发现了跪坐着的史正德,形容枯槁,双眼满是血丝。

“那天晚上,这辈子也忘不掉,就盼着早点天亮,天亮了他们就能回家了!”史正德哽咽道。

战后,马占福烈士的遗物被送回家乡,他没有留给家人的遗书,有关方面同志带来的只有一段一分多钟的录音:

“娘!”

“娘!”

“娘”

......

马占福故居

马占福那天思虑良久,没有录下什么舍家保国的豪言,也没有情意缠绵的忧伤,他对着录音机,接连喊了26声“娘”。20岁的他,没有妻儿,母亲是世间唯一的牵挂。朴实的马占福烈士,一声声穿越时光的呼唤,是以身许国前,儿子最想对妈说的话。谨以此文,纪念那场没有出现在教科书上的战争,缅怀那些在战争中捐躯的烈士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25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