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式录音机的出现引发了音乐界的民主革命
引言
在“二战”后的前30年里,留声机仍然是音乐霸主。在战时及战后的一段岁月里,除现场演出外,78转唱片仍是最好的音乐欣赏方式。不过这种唱片存在许多问题,如声音质量差,播放时间短,须不断换唱片,即便是听一首经典老歌也是如此。战争激发的“声音革命”使这些问题得以解决。
年,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引进了33转唱片,又称密纹唱片,播放时间较长。长时间播放这种创意并非新鲜事物。早在年,爱迪生就发明了一种唱片,能播放40分钟,尽管音质不太稳定,而且质量也不过关。而新的33转唱片与以往唱片不同,主要体现在乙烯基的使用上。不同于78转唱片混合黑胶以及其他填充物,乙烯基韧性好,不易折断。这种革新大大延长了唱片的平均寿命,让生产商能够把唱片的纹理做得更加细密。这既提高了音效,增加了转数,也因此延长了播放时间。
歌曲专辑也随之诞生。现在美国民众可以坐听一张单面长达半个小时且音质极佳的唱片。美国无线电公司在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发行密纹唱片数月之后,又发行了45转唱片。尽管使用了乙烯基密纹技术,但是45转的音质要比78转唱片高,不过播放时间不长。33转属于唱片专辑,而45转则是单曲唱片,45转唱片由于物美价廉而颇受青少年的青睐,也成为摇滚乐的传播媒介。曾经有一段时间,45转唱片是青少年的最爱。它费用低廉、携带方便。
对两三代美国人来说,一叠45转单曲,令人回想起周六夜晚的疯狂,在地下娱乐室那闪烁的蓝色灯光刺激下,人们摇头晃脑,双手冒汗,心跳加速……不过45转唱片同时也告诉我们,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它将转瞬即逝的青春浪漫幻化成3分钟的狂欢碎片。在过去,一位艺人录制唱片是为了出名,而45转唱片便是通往名声的捷径,它成就了很多明星,也影响了很多后起之秀。磁带录音机是“二战”时录音的又一发明,过了很久才发挥其影响力。尽管音效不佳,但它录音时间长,容易编辑,而不必像留声机唱片那样需要一次性录完一首歌。
艺人可以通过双声道调节和加强音效,删掉不理想的部分。但在20世纪50年代磁带录音机的用户很少,主要限于一些艺人如查克·贝里使用,或保存爵士乐俱乐部的比波普爵士乐。盒式录音机在60年代的引入标志着录音机进入大众视野。盒式录音机使用方便、小巧玲珑、便于携带,录音带单面就可以播放45分钟。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其音质不断提高,播放时间也不断延长。盒式录音机的出现引发了音乐界的民主革命。无法借助录音棚录音的民众现在可以自行录制并能商业发行,这个时候也正赶上20世纪80年代末“说唱”音乐的兴起。
消费者可能同时又是生产者,因为独立录音更加切实可行,音乐更加多样化。除了提供更多样化和参与式的音乐选择,盒式磁带也更便于人们收听自己钟爱的歌曲。一个人可以在开车上班的途中听自己喜欢的唱片专辑,这种选择即便改进过的最新留声机也无法给予。便携式“随身听”的出现(即iPod的前身)更是让人们随心所欲。一位“随身听”迷曾说:“这真是彻底的解放……只需按一下按钮,你就可以随着音乐驰骋到任何一个地方。”
不过,CD成为人们的最爱,它同时克服了唱片和磁带的缺陷。利用激光而非密纹,CD比它们的播放时间都长,一张CD即可播放75分钟,使用者可以随意更改曲目的顺序。最为重要的是,CD提高了乙烯基唱片的音质,而磁带虽然容易获得也便于携带,却无法提高唱片音质。—年,乙烯基唱片的销售量下降了80%,这是由于磁带而非CD的缘故,因为后者直到年才开始引进。到年,CD的销售量超过乙烯基唱片,到年又赶超盒式磁带。
CD销量在年达到最高峰,占据销售额的95%。由于iPod以及数字音乐下载的出现,CD销售量迅速下滑,稍后再讨论这一点。从“二战”直到20世纪末,美国人收听音乐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尽管战后30年里留声机独领风骚,但由于出现了乙烯基密纹录音技术,更主要的是由于其流动性,先是磁带,随后是CD相继统领了世纪末的最后20年。然而,在生活领域,移动性这一特征并非音乐最重要的属性。在年,只有40%的美国家庭拥有电话,且价格比较昂贵,尤其是长途电话。
这类电话需要一个甚至好几个接线员利用手动交换机才能接通。随着电话用户的增多,连接次数也成倍增长。这种指数般的增长意味着需要更多接线员和交换机,除非流程得到简化。第一部长途自动交换机设立在费城(年),需要一个接线员即可。不过他(或她)仍需要拨通19位号码。真正的突破是在年由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完成的。该公司引进了直接拨号的方式,这个新系统不需要接线员,只需拨10位号码即可。前三位是区号,中间号为0或1,大都市的区号均由小号组成,如纽约为,华盛顿,洛杉矶,芝加哥。
该系统的第一个长途电话是由新泽西州恩格尔伍德市市长唐宁和加利福尼亚州阿拉米达市市长奥斯本在年11月10日完成的,接通仅需18秒。而30年前,第一个从纽约到加利福尼亚州的跨州电话拨通足足花了23分钟,用了5个接线员。现在电话的时空限制正在逐渐消失。在20世纪末,60%的电话用户有80%的通话是通过直接拨号完成的。然而还有一个交换容量的问题没有解决,长途电话不稳定,很多长途电话打不出去。在大城市,交换机负担过重,而在农村成本又太高,且效率低下。解决的方法就是实现所有电话的自动拨号。
随着晶体管的发明,自动化终于在年取得了突破,这也是计算机发展的重要一环。由布拉顿、巴丁以及贝尔实验室人员发明的晶体管加速了电子设计和线路的改进。这一发明很快使专家们调转研究方向,竭力把电子技术应用到远程通信交换系统上。年,最早的电子交换系统在伊利诺伊州的莫里斯市投入商业运营。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推出的“讯务服务位置系统”成为电话行业自动化的国家标准。该系统几乎与贝尔系统的本地交换机和长途交换机完全兼容,从而废除了接线员的繁重工作,如收取电话费用。同时,几乎所有用户都可以通过直接远程拨号连接另一个用户。
自动化增强了即时性,提高了方便程度,减少了对接线员的需求,从而降低了通话成本。年从纽约到旧金山3分钟的电话就要花费75美元,到年仅需3美元。在同一时期,纽约与伦敦之间的通话费(3分钟)也从美元降到6美元。在这一时期,由于电话费用的降低以及随之而来用户的增长,人均每天打长途电话的次数超过11次。到年时电话用户比例已高达93%,而50年前仅为40%。正当固定电话几乎在每一个美国家庭站稳脚跟时,移动电话开始登场。移动电话已经使用一段时间了,但必须在信号发射台覆盖区域内才能使用。
在70年代,一个由接收和发射塔网络组成的蜂窝系统,或“蜂窝站”开始建立。在蜂窝电话移动时,信号便转移到最近的蜂窝站。在早期,蜂窝电话以汽车电话为主,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的手提电话过于笨重,携带不方便,如年引进的摩托罗拉,就常被比喻为大砖头。到年仅有5%的手机用户,而且主要用于商务,通话者的通话时间短并直接切入主题。电影《华尔街》()就把手机描述成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结语
直到90年代末,手机才开始影响普通大众的生活,在年,手机用户仅为万,相当于2%的人口,到了年时,手机用户就达到1.1亿,占总人口的39%。在此期间,信号塔数量大幅增加,每月的平均花费降低了一半。年之后,手机取代座机成为标准的通信方式。年,座机话费占总话费支出的75%,到年时降至37.3%。年,每户平均拥有2.6部手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1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