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火兔徐宝龙儿童智能硬件产品,什么才是好
6月28日,极客爸爸在深圳Funwork举办了活动,邀请了火火兔CEO徐宝龙、康康网络CEO张佩华、唐硕合伙人郎佳明、阿巴町创始人刘庆龙、加减乘除合伙人刘果昆等众多行业大咖坐阵,和大家一起畅谈儿童智能硬件。
以下是火火兔CEO徐宝龙的现场速记整理。
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儿童智能硬件,先来看看成人智能硬件中什么是好的用户体验。
比如说当时国内卖的最多的路由器,国内第一品牌卖多块钱,我们把(华为)卖。圈里的朋友都说这个定价太高、参数相对竞品低了,一定卖不掉!当时我很着急,怎么证明能卖掉呢?按照我以前的思维逻辑,我去接触消费者,看他们的实际反馈,恰好当时我刚搬进一个新小区,我就在业主群里推荐了一下这个产品,我一周卖了78户,用一个周末的时间把产品的实际占有率做到了60%。不仅如此,每家我都上门安装。
为什么想给用户安装?
我对用户需求有自己的判断,但我要去确认这个判断是否足够精确。上门安装就有机会跟用户聊天,仔细地询问和观察用户有实际感受的各种问题,这样就得到一个很好的关于用户需求和体验的调查,就可以马上着手去做新一代产品规划。推荐产品并上门安装之后,好多用户给我送东西,很多用户跟我讲,我帮他们解决了困扰他们五六年的困惑。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过程让我再次深刻感受到,用户需求与一些行业认知的区别与差异。
再回到今天的主题,儿童智能硬件产品的用户体验,包括如何超越预期?儿童类产品的用户体验往往难度更大,但首先要确认,儿童智能硬件产品的用户到底是谁?
这个行业的产品有点像脑白金,买的、用的基本上是两码人,就会造成视觉误差。小朋友在用,其实大人偶尔也在用,那怎么去定义它的体验?因为这两个群体不完全一样,是儿童需求视角与成人世界视角的不同。
前几天我们内部做了一个产品设计,最终出了A、B两种设计方案,找了一些家长和小朋友分开做调研。几乎所有小朋友的选择和家长都是相反的,这就让人很纠结。那我们又怎么去理解这个问题?用户需求偏向于家长还是孩子?
家长、孩子对产品的不同设计接受度有这么大的差异吗?后来我们又去细分研究,实际上不同年龄阶段的产品,用户的决策依赖程度不一样,所以对需求和购买的妥协性和灰度的把握也不同。我们经常看到这种场景,家长给小朋友买了很多看起来漂亮的玩具;但孩子的视角,只看到这个东西,反正也搞不清楚是什么。这个画面稍微有点夸张,但实际上就是这样。
比如说买个故事机给孩子,家长觉得自己能够用手机控制它已经很方便,产品设计越简单越好,但实际上家长认不清这个故事机是为家长购买还是给小朋友的。1-4岁的小朋友,他们生长发育的核心是“手、脚、语言、大脑等组织成的多感官联动”,他们通过触控不同的按钮有不同的声音反馈来产生兴趣,并触发更多的兴趣去思考和联动,所以故事机不只是听故事、听儿歌,是对孩子生长发育有实质性促进作用的。
家长用手机操作,剥夺了孩子本应该自己探索的乐趣,是好还是不好呢?
我们的结论是,真正的幼儿、儿童类产品,孩子才是真正用户,即使家长有一定的时间陪伴孩子一起使用,但使用最长久的,仍然是孩子,我们应该为孩子的多感官发育,去设计产品,而不能仅仅是方便父母使用。
为什么把这个问题抛出来,在我加入火火兔这几个月,我就看到了很多内部人员在做产品时的纠结、分歧,甚至“拉抽屉”式的来回折腾。类似“哪种颜色更好看”的例子,一边是非常流行的马卡龙色,一边是普通的蓝色。很多人都说马卡龙色非常棒,很多设计师讲马卡龙今年流行、家长喜欢等等。
再比如“质感”,磨砂和亮光是两种选择。我个人喜欢磨砂面,十几年前我选照片纸都选磨砂、哑光的。所以对我个人来讲,我会优先选择简洁按键、马卡龙色、磨砂材质的故事机。
但如果用孩子的视角来看,或者说根据做幼儿教育、甚至说做幼儿心理发育的逻辑来看,却得出不一样的结论。通过我们自己很多年的观察研究和用户反馈,以及与国外相关专业机构的学习和交流,从幼儿生长发育的实际需求来讲,儿童幼年时用的东西的颜色一定要鲜艳,这样可以刺激其视觉神经的发育更加敏锐,对于孩子的视力提升、降低色弱等,都有一定帮助。
第二个,磨砂和光面,小孩子天然喜欢光色鲜亮的东西,虽然家长的角度来看磨砂更棒。如果家长在买儿童产品的时候,不懂这些问题,显然会去买“我觉得好的”,因为家长认为“我其实也不知道家里两个小孩喜欢哪个,买个自己喜欢的”。
再说“按键”,现在很流行极简风格,中国人讲究的就是大道至简,越简单越漂亮,苹果的风格就很漂亮。然而带过孩子的父母应该都知道,孩子会爬之后,会到处抠抠摸摸,所以家里小孩会爬的时候,就把屋里的好多插孔用胶带粘住了,因为担心孩子触电。孩子喜欢爬到哪去就抠到哪,尤其是七八个月到一岁半。这是他的天性本能,看到窟窿就捅一下,看到凸起就按一下……。小孩子生长发育到了一定时间节点,天性喜欢“抠抠”、“摸摸”和“按按”,到了行为、思考、多感官发育的联动时期,拿个东西就往嘴里吃,他们什么都敢吃。
从这个角度来说,针对这个阶段的儿童产品,是多按键好还是少按键好,大家应该有自己的判断了。所以有很多人跟我说,市面上很多互联网音箱,对你们儿童领域冲击很大……。在成人的角度来讲或许冲击是很大,因为那是为成年人需求设计的,但是如果儿童教育、孩子生长发育过程的话,其实没什么太大冲击。
一个家长如果懂这些,会省两三百块钱然后不给孩子买故事机了吗?显然不会,那这个行业到底难在哪里?
难在这些特点,不仅小朋友表达不了,很可能一般的幼儿园老师、一般的早教中心也说不出什么。这就需要有更专业、有长线经营的专业机构来和我们一起努力。所以儿童产品到底该怎么做?我们内部有个“葵花宝典”,按照以前惯例是不能拿出来公开分享的,但是我觉得这个行业足够大,我们可以一起分享看看。其实孩子生长发育的每个阶段不一样,我们要据他们的实际需求来考虑。
如果真的要做好产品,我们就要考虑在每个阶段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符合孩子生长发育规律的。大家都知道胎教,但未必直到胎教有很多讲究,比如音乐的选择、不同的时间点、孩子睡觉周期等等,并不是拿录音机在放音乐就是胎教。
孩子在0-4个月,只能区分微弱的黑白色,这个阶段的婴儿用黑白的东西就好,这样会让他的视觉神经得到非常好的刺激和成长。4-12月是婴儿视觉彩色神经开始发育的时候,这个时候的产品就用鲜艳的颜色。
出生两个月以后,婴儿的手应激性抓握,喜欢吃手吃脚,那个时候就应该给他一个东西满足他。所以我们当时在设计产品,包括以前设计摇铃产品,都是根据小朋友手指的特点去思考。
随着孩子的不断生长发育,包括何时培养孩子信心,何时培养个性、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等等。如果能够适时的让孩子接受针对性的训练,以玩促学,这样的产品才是真的好产品。
我们家有两个小朋友,分别是8岁和3岁,可能很多家长遇到的困难,我自己也都遇到过,因此感受很深刻、很具体。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想法,“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但起跑线是什么、在哪里未必真的清楚,找各种兴趣班似乎成了唯一选择。我也带小朋友去尝试过,但其实很多培训机构提供的教与学与家长期待的,会有一定的偏差,因为培训机构最重要的盈利,我们做企业的也都理解。但是我们的盈利理念是:把东西做好,顺便挣点钱,润物细无声。
婴幼儿年龄段的教育难度是比较大的,例如,孩子基本上在1-2岁的时候是语言发育敏感期,我曾经不小心做了一个实验: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去过很多国家出差,考虑到亲子关系,就带上了我家2岁的小朋友,发现也就两三个礼拜,小朋友会说韩语了,虽然他讲的是什么、对不对,我也不清楚,但看得出来他和本地小朋友可以玩得很开心。这个是什么概念,大人没有教他、也不用去教,把孩子放在那个环境里,他就是天性会学语言。
如果我们在孩子1-2岁的时候,就引导孩子适应多语言环境呢?
然后回到今天的用户体验,首先要站在用户的角度,解决消费者的问题,其实家长是充当消费者的角色,用户其实还是小朋友,所以用户体验真的应该多为孩子的使用角度和场景进行分析,真心为孩子而买产品的家长会越来越多,我相信这是未来。
再回到上面的主题,儿童智能产品的用户体验该怎么做?互联网音箱会对儿童早教故事机冲突很严重吗?本质上我想不会,互联网音箱是成年人的玩物,除非家长完全无视孩子的生长发育特性。
关于超预期的用户体验
我们先讲一个海底捞现象,大家都说海底捞服务好,看样子是超预期了。海底捞好在哪里?该排队还得排队,该出钱还得出钱,基本上不给打折,我没感觉到好在哪里。但是这个行业对海底捞的评价很高,就在于海底捞的服务,就是让你来吃饭,遇到一些垃圾时间或者痛苦时间,他们想办法帮你降低这种感觉。现在很多海底捞的大店里还有儿童乐园,帮你解决吃饭过程中孩子不好照顾的事情。所以海底捞的所谓超预期是什么?就是大家的痛点,没人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1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