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风发展史你知道它的起源吗
现在的麦克风,无论是扩音还是唱歌,音质都十分出色。能给我们带来自然、清晰、高保真的声音体验。但追述到19世纪末,它的声音可没有么理想的。今天我们来聊一聊麦克风的起源发展。不知道大家对这些故事有没有兴趣呢?电与磁是物理学中两个重要的部分。年,奥斯特发现了电生磁,年,法拉第发现了磁生电现象,由此磁与电的相互转换开启了新篇章。许多改变生活的发明创造逐渐出现,我们的麦克风就是其中之一。语音描记器的发明最早的语音描记器,是第一次将声音记录到固定媒介中。是年,在托马斯·爱迪生(ThomasEdison)发明唱片留声机的17年前,巴黎排字工人兼发明家斯科特(douard-LéonScottdeMartinville)发明了语音描记器。语音描记器是一种非常复杂、老旧的机械设备,它基本原理就是在熟石膏制成的桶末端放上一层薄膜,它的震动将触发下方的铁笔,这只铁笔就压在被油灯熏黑的纸上,纸张则连接到可以旋转的圆柱体上,声波就会在旋转的纸张上留下标记。斯科特确实把声音记录了下来,但是他没能将这种声音还原回去,他把这个机器看作是自动听写设备,人们通过眼睛就能将它读出来,这些描记图一下“沉默”了一个半世纪。语音描记器碳精麦克风的发明19世纪末,贝尔等科学家想要寻找到更好的拾取声音的办法,用于改进当时的发明——电话。他们发明了液体麦克风和碳粒麦克风,但这些麦克风效果并不理想。年,埃米尔·贝林纳发明了碳精电极麦克风,这个外形好似小鼓的装置比液体麦克风和碳粒麦克风更为实用,打动了贝尔,使其最后用5万美元(相当于现在的万美元)从贝林纳手里买下了这项专利(可见西方对专利的重视程度),将碳精电极麦克风用在他的电话原型上,以提高拾音效果。埃米尔贝林纳碳精电极麦克风贝林纳设计的碳精电极麦克风由两个电触头构成,触头由一层薄薄的碳层隔开。其中一个碳头附在膜片上,膜片会在声波作用下发生振动。另一个与输出装置相连。碳精电极麦克风及其发明者贝林纳左边的是一个早期碳精电极麦克风,由埃米尔贝林纳研制,下图为与麦克风一同使用的话筒。埃米尔贝林纳麦克风配套话筒碳精电极麦克风发明之后被广泛应用到各个场合,尤其是一些电台和采访。在WMAQ电台我们可以发现碳精电极麦克风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当时的照片可以看出安装在防振支架上的是一个标准碳精电极麦克风,防振支架采用一组弹簧,吸收可能影响麦克风的振动。我们可以看到照片中一些人正对着碳精电极麦克风讲话。这种麦克风已经具有双重用途了,一个是传声,另一个是对声音进行放大。芝加哥WMAQ电台播报比赛使用麦克风WMAQ电台播报使用麦克风带式麦克风的发明年,科学家WalterSchottky(沃尔特肖特基)和他的朋友发明了铝带式麦克风,也叫带式麦克风。这项专利尘封8年后,在年,由HarryF.Olson和FrankMassa首先取得了商品化的心形指向的铝带麦克风专利。美国无线电公司(RCA)于年生产了铝带式麦克风的一个商业产品:RCAPB-31型麦克风,并于年推出了PB-31的后继机型44A。铝带式麦克风构造带式麦克风,结构很简单。把一片振膜放置在恒磁场中,和动圈话筒一样,振膜被声音驱动,导体切割磁力线,产生相应电信号,从而完成声到电的转换。不同的是,铝带式麦克风的振膜本身就是导体制成,通常为2μM左右厚度的铝箔,这也是它名称的由来。在年巴黎解放后不久,记者珍妮特弗兰纳录制巴黎播放的广播节目《Listen:TheWomen》时使用的就是RCA77带式麦克风。RCA77带式麦克风动圈麦克风动圈式麦克风式我们现在常见的,它的出现二十在二十世纪。动圈式麦克风,式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利用线圈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其结构是在一个膜片的后面粘贴着一个由漆包线绕成的线圈,也叫音圈。在有膜片的后面还安装了一个环形的永磁体,并将线圈套在永磁体的一个极上,线圈的两端用线引出。得胜TA-60专业动圈麦克风电容麦克风电容麦克风是现在普遍的,常见的录音机内置话筒就是这种。其中驻极体话筒又是电容麦克风中最常见的。电容式麦克风是利用导体间的电容充放电原理,以超薄的金属或镀金的塑料薄膜为振动膜感应音压,以改变导体间的静电压直接转换为电能讯号,经由电子电路藕合获得实用的输出阻抗及灵敏度设计而成。得胜SM-18专业录音镀金大振膜电容麦克风
上一篇文章: 诞生距今已有一世纪黑胶唱片是否已经衰落了 下一篇文章: 这7家公司影响着全世界的日常生活,却很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7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