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大学应该怎样度过他们是清华特奖获

白癜风专家李从悠 http://nb.ifeng.com/a/20190701/7506223_0.shtml

12月19日下午,年清华大学学生奖励大会在主楼后厅举行。一年一度的优秀学生故事,如同岁末一场关于成长与收获的大戏,让研究生同学们从中汲取迎接新一年到来的力量。

特等奖学金、蒋南翔奖学金和一二·九奖学金是清华大学育人成果的重要体现。今年是清华大学「学风建设年」,以德为先,全面发展的评价准则更加凸显。今天的清华正坚定地走在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上。奖学金更重要的意义是这些获奖者在清华园中成长的经历能够给当代清华学子带来的启发。透过表面的光芒,我们相信每一位清华学子都能够从中体悟,未来的路应该如何走,如何能够更加坚毅地望向远方。

科研,是一场长跑

科研不是功利的比拼,对于科研而言,真正重要的恰恰是成果之外的学术志趣、科学精神、学术潜质和学术能力。11月28日邱勇校长在学风建设大会上指出清华大学历来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将优良学风作为治学之本、成才之本、立校之本。对于研究生而言,学术生涯才刚刚开始,短短几年的研究远不是一位未来学者达到的巅峰高度。

或许数量繁多的顶刊论文会让我们惊叹,但真正愿意在学术中下足功夫,脚踏实地地做出探索创新,才是清华人的学术风格。在今年的获奖者中,我们就能看到那些扎扎实实、脚踏实地的身影。

在材料学院博士生潘豪看来,科研是一场长跑。他的研究方向是高能量密度的介电材料。因为研究方向的特殊性,他平时在材料的准备上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加之样品的特殊性,他在测试中也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改造设备。像这样的准备工作,仅仅是潘豪在科研长跑路上的热身。

交叉信息学院博士生路尧的梦想,是做中国智造的真正的量子计算机。

路尧在进行实验系统中光路的优化工作

在实验中,他曾面临很多挑战:实验设备时常面临美国的禁运,国外的竞争对手同样在夜以继日地向前推进。在这个火热的领域,一点点懈怠就会被拉开差距。然而,参考文献只有寥寥十几篇,许多研究都要从零开始。甚至因为条件所限拿不出令人足以信服的数据,做完实验后,文章迟迟不能发表。

化工系博士生李博权的目标是研究下一代高比能电池,一本本实验记录、一个个试验样品、一条条实验数据承载着他为小小的新型材料所付出的汗水。像潘豪和路尧一样,他也在困难中寻找着突破,始终坚持在科研第一线。

李博权的实验记录本

这些研究生同学都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这些成果并非终点,就像特奖并非终点一样。在探索未知、探求极限的创新道路上,有价值的研究是他们的追求,现在还远不到可以放松的时候。

今年4月,学校发布《关于完善学术评价制度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坚持以能力、质量、贡献评价人才,强调学术水平和实际贡献,突出代表性成果在学术评价中的重要性。」科研从未有捷径,在基础研究领域中要取得真正的研究成果和实际贡献,就需要能坐「冷板凳」的精神。

从历年的特奖故事中,我们发现,他们也许并不需要太多的天分,更重要的是以真诚的态度对待科研,自主设计、自主驱动、勇于挑战、敢于突破、勤于实践,坚持和汗水终将能够换来最合适的回报。

创新,好之、知之、乐之

「严谨、勤奋、求实、创新」是清华学风。陈旭老师在学风建设大会上强调,抓好学风建设,要进一步深刻认识学风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具有基础性、长期性、时代性的重要特征。本学期清华大学研究生会向全体在校研究生发出了「三为四学五做」的学风倡议,校园中洋溢着好学乐学的文化氛围,良好的学风正促进创新人才的茁壮成长。

百年清华积淀下的清华精神,也完全体现在了获奖者的学习研究中。如果说勤奋是科研的基础,那么创新就是很多获奖学生学术研究的不竭动力。创新需要疑问,疑问来源于好奇心和想象力。

医学院的博士生汪鸿章研究方向是液态金属,最早源于他对美国电影终结者里面的液态金属机器人的认识。经过不断探索尝试,他结合磁性纳米颗粒,首次研制了多孔液态金属。这也离他做出世界原创的突破性成果的理想更近了一步。

汪鸿章在央视一套介绍液态金属

「拔草美食」是建筑学院级硕士生赵月靖最喜欢的休闲减压方式。她科研之路的萌芽,也恰恰与源自于对「食」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08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