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男子连播三年恐怖录音报复邻居,对方听

据潇湘晨报报道,近日,广东广州一男子与邻居因小事产生纠纷,为报复对方,连续三年每天定时播放“荒山野鬼”录音。但由于邻居听力太差,并未受影响,反倒是殃及了其他居民。最终,法院向该男子下发了行为禁止令,并劝说该男子与邻居达成和解。

据羊城晚报,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法院发出全省首份噪声环境侵权诉前禁止令,保障疫情期间的居家学习生活安宁。

4月15日上午,李先生在现场签收民事裁定书及禁止令,并在法院工作人员的见证下,拆除录音播放设备,删除“荒山野鬼”录音文件,并承诺不会再制造噪声扰民。

王先生一家自年12月起,发现其居住的房中有古怪的吼叫声,内容为“荒山野鬼”,该声音每天8时45分至12时、15时30分至22时不间断重复。

经调查,前述声音来自房,制造噪声是房李先生与其他邻居产生纠纷引起。前述噪声引发周围居民投诉,街道办和居委会等多次主持调解,但由于噪声未达到行政处罚标准,李先生参与调解后仍继续播放。

受新冠疫情影响,广州市全市中小学自4月11日起暂停线下教学,改为线上教学。王先生的女儿现为小学生,需居家线上学习,噪声严重影响学习效果。无奈之下,王先生于年4月13日向海珠法院提交诉前禁止令申请,要求李先生停止制造噪声。

收到申请后,经办法官董广绪前往现场调查,发现房现无人居住,仍在固定时间持续播放“荒山野鬼”等内容的录音。经办法官试图联系李先生,但无法取得联系。

经广州市海珠区生态环境局监测,该声音在申请人房内为36分贝,但可清晰听到;在房内为46分贝;在房内为57分贝。由于该噪声并未达到噪声限值昼间60分贝、夜间50分贝的标准,故相关执法部门无法予以处罚。

广州市海珠区法院经审查认为,涉案噪声已严重影响王先生及其家人的宁静生活及小孩学习,如不及时制止,将使王先生及其家人宁静生活的权益遭受难以弥补的损害。

据此,海珠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生态环境侵权案件适用禁止令保全措施的若干规定》的相关规定,于4月14日作出裁定支持了王先生的禁止令申请,要求被申请人李先生不得通过播放“荒山野鬼”录音等方式制造噪声扰民。

禁止令作出后,在经办法官不懈尝试下,终于拨通了李先生的电话。李先生在电话中承认噪声系其播放,并表示愿意停止制造噪声。4月15日上午,李先生在现场签收民事裁定书及禁止令,并在法院工作人员的见证下,拆除录音播放设备,删除“荒山野鬼”录音文件,并承诺不会再制造噪声扰民。

经办法官询问了解到,李先生称其也不想影响周围邻居,但其与房赵先生的矛盾实在太大,赵先生在门前公共用地上搭建雨棚,严重影响了房的通风采光。赵先生则坚持认为门前土地归其所有,其有权决定如何使用,且其搭建雨棚是因为李先生安装的摄像头对着房大门,侵犯其隐私。

双方僵持不下,经过街道、居委等多次调解,均无法达成协议。由于矛盾进一步激化,为了让赵先生难受,李先生不惜搬离房,并在房内卫生间对着墙面安装录音播放装备,以手提电脑设定录音播放和停止的时间,每天固定时间重复播放“荒山野鬼”录音。

令李先生意想不到的是,赵先生听力很差,噪声没有影响到赵先生,反而殃及了其他邻居。

了解到前述情况后,经办法官立即现场组织李先生、赵先生调解,经过法官和调解员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劝说和辩法析理,双方终于达成和解协议:李先生拆除摄像头,赵先生拆除雨棚。

当天下午3时,在街道执法队的协助下,赵先生顺利拆除雨棚,李先生也拆除了摄像头。至此,困扰邻里多年的噪声问题得到解决,被申请人背后的矛盾纠纷也得以化解,邻里街坊又重归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

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法院法官说,尽管噪声并未达到行政处罚标准,但对于被申请人故意制造噪声的行为,审查禁止令申请是否符合条件不囿于是否超过噪声排放的标准,而应以申请人的宁静生活有无受到影响为标准,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的,可以构成民事侵权,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88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