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地铁喷水池站内有个印象贵阳浮雕
贵阳地铁1号线喷水池站,有一个长18米、宽2.8米的情景式浮雕——《印象贵阳》。
这个浮雕用虚实结合的方式展示了贵阳历史中,4个不同年代的生活场景。出生于每个年代的贵阳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共鸣。
11月23日,贵州都市报·都市E家记者独家专访了《印象贵阳》的主创人员之一,贵州财经大学传播系教师江兴。他认为,这个艺术作品设计的初衷,既要传承贵阳文化,也要让习惯了快节奏生活的人们,在这里,慢下来…
喷水池站内的印象贵州。
易稿易稿再易稿
壹
从年1月开始,江兴和团队成员开启了“飞人”模式。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西安……每个城市的地铁站,都是他们驻足时间最长的“旅游景点”。“我们有时专挑下班高峰期去挤地铁,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的上班族。被挤成肉饼的感觉真的让人刨烦!”江兴说。
走过那么多城市之后,江兴觉得,只有西安的地铁站能让他安静下来,“古都西安的地铁站,一站一景,每个站特色鲜明,充分展示了这座城市的文化、民俗、历史。”
“飞人”模式结束后,“开会”模式启动。江兴和团队主创人员隔三岔五就往贵阳市文化局跑,探讨会开了不下20次,设计方案也一再易稿。
设计作品。右一江兴。
“喷水池是贵阳的中心,城市的发展从这里开启。所以,在寸土寸金的喷水池地铁站设计文化艺术作品,必定是能引起贵阳人共鸣的精品。”江兴说,在刚开始的设计方案中,作品还是很“艺术”的,立体的雕塑飘在地铁站的空中,非常吸引眼球。可是,这样的设计究竟表达了什么,对于大多数老百姓而言,并不太懂。
要“更艺术”还是“更生活”?设计者们在反复的讨论中渐渐明晰,“与其在公众场所做大家都看不太懂的准艺术品,不如做能让老百姓产生共鸣,能让人在烦躁都市中沉淀下来的作品。
“你听说过俄罗斯的地铁吗?像宫殿一样华美。而且半个多世纪了,他们的地铁站墙体浮雕一直没变过。”江兴说,地铁文化是可以传承下来的,贵阳地铁1号线修建难度太大,承载了太多人的汗水和期盼,“所以,我们也应该把贵阳的生活和文化融入作品,让新生代的孩子们知道,哦,老贵阳的生活,原来是这样的”。
那么,什么作品能让老百姓产生共鸣呢?探讨会中,大家绞尽脑汁想出了几十个与贵阳相关的符号性的名词,如丝娃娃、肠旺面、豆腐果、叮叮糖、娃娃书……
经过反复筛选,4个场景画面渐渐浮出水面:
在刷着“为人民服务”几个大字的墙边,男女老少聚在一起聊天、听收音机;
龙泉巷边,馋嘴的孩子们围着一位卖叮叮糖的老爷爷;
市民排着队购买肠旺面;
街头,停着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旁边,人们坐在书摊前租书看。
人们坐在书摊前租书看。
男女老少聚在一起聊天、听收音机。
“六七十岁的贵阳人,小时候拿着家里的牙膏皮去街头换叮叮糖的画面,一定记忆深刻。还有,现在80后的父辈,他们结婚时,大多都想买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吧。”江兴说,除了排队购买肠旺面的场景,其他场景都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时代的贵阳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回忆,找到共鸣。
市民排队购买肠旺面。
馋嘴的孩子们围着一位卖叮叮糖的老爷爷。
动工后困难重重
贰
设计方案敲定后,年1月,喷水池站《印象贵阳》情景式浮雕正式动工修建。
可是,把设计图纸上的规划落实到长18米、宽2.8米的站内墙面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摆在主创团队面前的问题是,情景式浮雕需要几件实体物品:永久牌自行车、收录音机、木头小板凳、帆布鞋。只有把实体物品与背景油画镶嵌在一起,才能营造出亦幻亦真的三维空间。
主创团队中,一位艺术家拿出了家里用了几十年的木头小板凳。在三桥旧货市场,团队成员淘到了一双破旧的帆布鞋和一台收录音机。可是,永久牌自行车去哪儿找?
淘到的收录音机。
几经周折,江兴在黎平县的一户农家家里,找到了一辆已经生锈的自行车,“重新打磨后,基本上能成为我们的作品素材了”。
经过5个月的外围油画创作,作品快要成型。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将实体物品锯开,让它与油画虚实结合。可永久牌自行车就只有这么一辆,一旦锯多了,与油画不匹配,再去哪儿找第二辆?
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小心小心再小心,每次只锯掉一点点,与图片相连。团队成员们反复讨论,反复尝试,最终定型。
嵌入墙体的单车。
攻克了外围创作难题,接下来,团队成员们需要自己扛着拆分的作品进入喷水池站,把作品镶嵌在规划区域中。可是,当时喷水池站内的环境还比较艰苦,没有灯光,只能自己带着手电工作,周围的机械轰鸣声格外刺耳,“我们跟修建地铁站的工作人员一样,每天工作完毕出了站,个个都灰头土脸的”。
如果说遇到的这些困难都是意料之中的,那么,唯一的一次意料之外的状况,让江兴和团队成员们措手不及。
《印象贵阳》情景式浮雕需要4根木头镶嵌其中,把画面隔开。这种木头不是普通的木材,是江兴从农村农户家中搜集来的用过多年的实木。木头经过打磨,安装完毕后没几天,团队成员发现,其中两根木头被几位修建地铁站的工作人员不小心破坏了。
没有时间埋怨,团队成员们用最快的时间重新找来实木,重新打磨,重新安装。“那个时候,虽然不确定1号线具体的通车时间,但压力还是很大,真的是争分夺秒赶工期。”江兴说。
老牌坊。
遇见另一个自己
叁
在40分钟的专访时间里,江兴反复提到一个词——轨道空间情绪。
他认为,城市的高速发展,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让沉陷其中的每一个个体紧张、压抑、烦躁。情景式浮雕中的场景,能让人一下子安静下来,沉淀下来。在这个特定的空间,人们的情绪发生了转变。
“试想一下,一个上班族,饿着肚子挤地铁时,还想着晚上要加班做一个PPT。匆忙路过《印象贵阳》时,他会放慢脚步甚至驻足观赏,此时,他能想到的,是自己的长辈,自己的童年,想到生活原本的面貌,而绝非工作。”江兴觉得,在那几十秒或几分钟里,这个上班族,遇见了另一个自己。
《印象贵阳》作品的顶部,安装了3种色调的灯光,分别的黄色暖色系、蓝色冷色系和白色纯色系。“冬天,开暖色系灯光,给冻得缩手缩脚的人们温暖的心理暗示;夏天,开冷色系灯光,让满头大汗的人们心里掠过一丝清凉;在非高峰时段开纯色系灯光,方便人们无色差地观赏情景式浮雕。”江兴解释,这个灯光的调控,将由负责运营的轨道公司的工作人员来完成。
“不仅仅是1号线,未来的地铁站站内文化,应该都有调节情绪、调节生活节奏的作用。”江兴说。
《印象贵阳》完工后,曾有人建议在这个作品前拉一条警戒绳,防止有人触摸后弄脏作品。这个建议,被江兴和团队成员否决了。他们认为,这个艺术作品看似完成了,但它其实就是一个半成品,当有乘客触摸它,留下了人们的气息,才算是真正完成。
其实,除了《印象贵阳》,贵阳地铁1号线中还有另外3个艺术创作,分别是位于林城西路站的圆雕《方圆汇》、位于观山湖公园站的油画《铸魂》和铜浮雕《融合》,它们都出自江兴和他团队的成员。目前,贵阳地铁2号线地铁站的艺术创作也正在酝酿中。
团队成员正在创作。受访者供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120.html